图片说明

人民币汇率和估值的内在逻辑(2)

  现在继续谈人民币。前一篇《人民币汇率和估值的内在逻辑(1)》说到了人民币汇率和SDR的关系。其实在进入SDR之前,我也不知道人民币会不会再次明显贬值,只是预感到速度会加快,并建议大家在国庆前到超市多买点东西。没想到国庆之后果然明显贬值,而且10月19日国内成品油价再次上升,通胀将更为剧烈。

  人民币贬值是不得不然

  国家希望人民币贬值吗?根据我的分析,是不希望。一个最简单的理由是2015年股灾之后,央行出马屡次斩杀海外人民币空头。这个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分析过了。但为什么人民币还是不可避免地贬值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超发货币。而超发货币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就是说,当初没有料到形势会一步步走成这样,每一步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举个例子,蒋介石1946年开始大规模围剿中共。在当时的人看来,国军力量是共军的至少三倍,消灭共军还不是轻而易举?但一打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国军内部的问题开始暴露,越打越弱,而共军却节节胜利,越战越强。不断胜利可以弥合矛盾,从胜利走向胜利;而不断失败则会激化矛盾,从失败走向失败。要想扭转循环是很难的。在我看来,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是一个标志。

  在这场战役中,国军第一主力:整编74师狂飙突进,和其他部队拉开距离,前进到了不利于坦克发挥、而且缺水的一块山地。粟裕一看,立刻以20多万军队包围了74师,力图全歼。此时国军在外围实际上有40万军队,如果大举压上,粟裕的险棋基本上会失败。所以老蒋顺势提出了“中心开花”战略,让74师在中心坚守,外围国军全面收缩。请注意,老蒋的这个战略是被动的,是基于当时战场形势的“灵机一动”。形成这种态势,共军才是主动一方。但当时国军还是占优势的,如果真能实行,共军基本上不是对手。但在关键时刻国军都想自保,只有黄百韬率领他的一个师来奋力救援。就这么一个杂牌师都差点打穿共军的外围防线,所以如果国军大举出动,是很有可能成功的。但遗憾(或者庆幸)的是,国军动作迟缓,三天之内共军已经不惜重大牺牲,歼灭了缺水少弹药的74师,然后化整为零,从国军外围松散的包围圈中跑掉了。

  粟裕为什么敢走这步险棋?是他艺高人胆大,还是预料到各路蒋军会各自为战?

  

  回到人民币和过去几年的经济政策。2013年是“盘活存量”,不成功;但此时还有很多牌可以打,ZF打出的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但是当股灾和P2P灾难发生之后,可打的牌就不多了。此时,一个人想的是PPP,另一个人想的是供给侧改革。但供给侧改革引发一二线楼市大涨,杠杆更高。于是,形势越来越危险……

  这些后果,决策者事先都能想到吗?老邓不这么认为。决策者不希望“越折腾,越通胀”,但由于不愿意动手术解决核心问题(体制),不愿意经济硬着陆,于是不得不频繁使出新动作,但在不能预期后果的情况下,导致通胀越来越严重,或者潜在的通胀越来越严重,因为2015~2016年,油价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是总体下跌的。在大宗商品总体下跌的情况下,国内物价降幅有限,在一二线城市甚至明显上升,通胀还不够严重吗?

  所以,走到现在,当问题越来越严重时,只能见招拆招了。比如国庆节的猛烈限购。但是已经超发了那么多货币,大幅收回已经不可能了(否则楼市暴跌)。于是……呵呵,恐怕只能像老蒋那样提出新的方略。在这里,就是做大做强国企。

  

  做大做强国企,是ZF中一股最主流的思路。或许决策者几年前并不这么想,只是想“国企改革”。但是当局面走到2016年上半年时,通胀让民企投资大幅减少,让一二线楼市暴涨之后,潜在的危机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呢?只能做大做强国企了,因为他们是“自己人”。所以要继续力推供给侧改革,上游去产能,最后发展到国家、国企领涨,这都是当局面走到这一步时某些人很自然的想法。老邓认为,当初绝对不是这么想的,没有想过要“做大做强国企”。也就是说,局面日益恶化之后,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自保。所以在几次提高军队工资之后,现在要保国企,保基础生产、财源和社会稳定。以后,政府核心部门(税务、工商、警察、国企),都是必须要保的。

  走到这一步,就是国家、国企引领通胀,继续挤出民间资本,做大做强国企。而股市,尤其是国企蓝筹,也会掀起一波相当的行情。

  再重复一遍:老邓相信,决策者当初一定不是这么想的。但形势走到了这一步,有些人觉得就该这么做。形势越危机,就越要加强控制,要让“自己人”得利,这样才能稳固政权。反腐反了五年(2011年就开始了),还要继续反,大力反!呵呵。

  

  压制农牧产品价格

  国家不希望快速通胀、人民币快速贬值的另一个表现,是压制农牧产品价格。尤其是压制大幅上涨的肉类价格,只要汇率还过得去,国外(尤其是美国、阿根廷)的农产品价格比国内低很多。美国猪肉的价格一度只有国内的三分之一,即使加上运费,还是比国内便宜。只要大量进口肉类,就可以压制国内畜牧业价格,减少粮食消耗,从而间接压制粮食价格。

  2016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873.9亿美元,同比减3.1%。其中,出口339.0亿美元,同比增2.8%;进口534.9亿美元,同比减6.5%,贸易逆差195.9亿美元,同比减19.1%。逆差明显减少,貌似不错,但畜产品进口116.3亿美元,同比增14.2%;出口26.3亿美元,同比减7.8%,畜产品的贸易逆差是89.9亿美元,同比大幅上升增22.9%。其中,猪肉进口76.2万吨,同比增1.4倍;牛肉进口29.6万吨,同比增60.8%;羊肉进口14.0万吨,同比增6.7%;奶粉进口51.2万吨,同比增20.6%。

  畜产品:1-8月,进口159.4亿美元,同比增16.3%;出口36.1亿美元,同比减6.1%;贸易逆差123.3亿美元,同比增25.1%。其中,猪肉进口113.8万吨,同比约增1.6倍;猪杂碎进口95.3万吨,同比增83.5%;牛肉进口40.0万吨,同比增47.6%;羊肉进口17.3 万吨,同比增7.0%;奶粉进口62.7万吨,同比增18.6%。

  主食中,小麦、玉米、大米的进口减去出口,都大幅增加。小麦进口179.0万吨,同比增26.6%,出口5.6万吨,同比减9.4%;玉米进口290.5万吨,同比增9.6%,出口1395.7吨,同比减80.0%;大米进口200.6万吨,同比增40.4%,出口12.7万吨,同比增8.9%;只有大麦进口219.0万吨,同比减59.2%;高粱进口404.8万吨,同比减24.4%。

  蔬菜、水果,都是出口同比增加,进口减少,所以顺差增加,逆差减少,显得总体上农牧产品的数字更好看一些。

  7~8月份,我国明显减少了小麦、玉米、大米的进口,这是因为我国夏粮产量较高。但是猪肉、牛肉、羊肉的进口又继续增加,基本上比去年同期多一两倍。所以,现在国家就是通过大量进口肉类,来压制或减缓农牧产品的价格上涨。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民更不愿意种地,城镇化进程可以进一步加快。

  城镇化对人民币的影响

  老邓认为,让农民觉得种地缺乏吸引力,可以加快城镇化。而城镇化也是我国的国策之一。如果农民的宅基地、承包权被长期转卖给别人,进城拿几十万、上百万,大多数人会很高兴的。举例来说,一户农民种一年地,收益3000元,现在政府给你60万让你进城,你干不干?

  在各种政策的推拉之下,我相信大多数农民都会愿意的。但是城镇化之后国家不可能很难养得起这么多人,所以只能印钱解决,人民币还有一轮大贬值,就像过去买断工龄一样。

  ZF(或相关企业)拿到大量土地之后,农产品大幅涨价,而且也只能涨价。因为那时我国的汇率会进一步走低,国际农产品在我国购买下也会涨价,外储也会用掉很多。

  当然,这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人民币不能一步贬值到位,是怕钱不值钱,农民要价太高。所以必须让人民币“有序”贬值。因此,又必须限制资本流动,减缓美元外流。

  限制资本流动

  国家早就在限制资本流动了,那就是尽量不让美元出国,并打击地下钱庄。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报道,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

  总结

  在我国主要政策的影响下,人民币还将继续缓步贬值。城镇化和农产品大涨价,是促使人民币未来贬值的重要动力。最终贬值幅度不会小,老邓给出的直觉估计是贬值一到两倍左右,这是未来两三年的预期。至于长期,应该是上不封顶。

  但是我认为人民币不会变成津巴布韦币,也就是说绝不可能成千上万倍地贬值。这是因为:

  1、中国人的素质总体较高,勤劳肯干。

  2、我国的工业部门是全世界最全的,低端都有,中端也越来越全,欠缺的是高端。既然我国以生产为主,只要人民币明显贬值,低端产品的出口又有竞争力,所以不会贬值太多。

  3、科技上也有不少建树。这个趋势,未来几年不会戛然而止。

  只要不发生战争(在可预期的未来,还看不到明显的战争风险),老邓认为人民币应该会按上面分析的趋势走。

  个人分析,仅供参考。

  邓元杰,财经评论人,国际局势、股市、楼市研究专家。关注本号,可以获得邓元杰最新的研究成果。原创不易,点ZAN与分享,是对本公众号的最大支持。

business.sohu.com true 邓元杰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1028/n471635383.shtml report 6015 现在继续谈人民币。前一篇《人民币汇率和估值的内在逻辑(1)》说到了人民币汇率和SDR的关系。其实在进入SDR之前,我也不知道人民币会不会再次明显贬值,只是预感到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