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 宏观

英国官员与张维迎,真正误读历史的是谁?

起点财经 阅读(0) 评论()

  

  作者:邓新华

  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近日,英国人罗思义写了一篇《张维迎对英美历史有误读》。从语感上看,我不相信这是罗思义亲自执笔的。罗思义在一个节目上说自己不懂汉语,他断然写不了体制味如此浓厚的汉语文章。或许有人会说是不是罗思义先写成英文,再由别人翻译成中文呢?但是看那论述的套路,翻译者的再加工也太多了吧?

  搜了一下,罗思义还曾有身份疑云。他在微博的认证身份原来是前伦敦市副市长,但曾被《南方周末》“天下版”官方微博质疑,之后他的认证改为前英国伦敦经济政策署署长。他曾出示前伦敦市长的澄清声明,该市长说罗思义“相当于”中国的副市长。好吧,相当于。首都副市长,在中国是副部级,和厅局级的待遇差别大了,可见罗思义或他的中国合作者相当熟悉中国官场的套路。

  当然,身份不影响观点的对错。我关注他的身份,纯属是被他文章中那一手娴熟的中国式论述惊到了。但既然文章冠他的名,我就把他当作者吧。相信起码主要观点还是出自于他的吧。

  一、罗思义都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罗思义写这篇文章的缘起,是他看到张维迎和林毅夫就产业政策展开了争论,看到了张维迎的《林毅夫在产业政策问题上的四个错误》,认为张维迎误读了英国和美国的发展经验。他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英国、美国之所以经济高速发展,是因为政府干预,尤其是政府支出。

  比如他说:“如果说英国崛起成为世界经济霸主靠的是大量的政府借贷,那么美国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崛起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则是依靠政府建立的关税墙,而非自由市场。”“推动美国经济出现史无前例增长速度的是庞大的政府支出:在1938至1945年间,美国居民消费增长30%,私人投资增长12%,但美国政府支出增长553%。”

  先不管罗思义对英美发展模式的解读对不对,先看看他给中国的建议吧。

  罗思义说:“从经济增长原因到经济结果看,如果照搬西方经济增长模式,将会使中国永远落后于发达经济体。”

  好吧,按逻辑,政府干预是西方成功的模式——中国不能照搬西方模式,那么,罗思义应该是反对中国照搬干预模式的,对不对?邓小平改革就是推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张维迎的观点也属减少政府干预的,不是做对了吗?

  可是,看罗思义全文的文意,他又是推崇政府干预、反对张维迎的观点的。

  知乎上更有人说罗思义是托洛茨基派。在另一篇文章中,罗思义认同这样一句话:“大多数经济体靠拉动财政和货币这两根杠杆来促进经济发展。而中国还有第三个选择。中国的发改委可以让投资项目源源不断地增加。”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始终胜过美国,是因为美国“缺少发改委这强大的一环”。这不正是说明他赞同中国照搬“政府投资促发展”的模式吗?不仅要照搬,还要加料。

  所以,他究竟在说什么?估计他自己都不清楚吧。

  罗思义在一个节目中承认自己不懂汉语

  二、罗思义完全搞错美国发展的因果

  罗思义说:“如果在大学研讨会上试图为错误的理论辩护而压制事实,最多是损害学生获取知识;如果在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为错误的理论辩护而压制事实,那么将会危及13亿人的生活,中国的民族复兴也会因此遭受严重的挫折。”似乎张维迎“压制事实”。但罗思义是怎样理解“事实”的呢?

  通观全文,罗思义表达的主题是“英国和美国在其各自成为世经济霸主期间实现经济增长的政策是依靠政府的大量干预,而非‘自由市场’。”这其实只是他和张维迎对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解释不同,而不是张维迎真的“压制事实”。

  所谓事实,就是确实发生的事情。早上鸡打鸣,太阳出来,这都是事实。但,是天将亮使得鸡打鸣,还是鸡打鸣唤出太阳,这只是因果分析。每一个国家都既存在市场的因素,也存在反市场的因素,这是事实。究竟何种因素导致何种结果,属于实证分析,但不是事实认定。罗思义把自己这方的因果分析当成事实,是偷换概念来影响读者:“看,张维迎连事实都搞错了,他的观点还会对吗?”

  因果分析比的是逻辑能力。那么,罗思义和张维迎,谁搞错了因果关系呢?罗思义搞错了太多,可以说他的整个经济学体系都是错的。他甚至认为关税壁垒帮助美国成为经济霸主。要驳的太多,这里只举一例吧。

  罗思义认为,1860年到1890年,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最根本的原因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巨大积累”。“美国固定投资占GDP比重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前经济超级大国——英国以前所达到的任何水平。”

  经济增长当然要靠投资,但是,靠的是有效率的投资。财务上,投资必须赚钱,才能持续扩大;生产上,投资必须增殖,才能扩大资本品存量。假如投资是亏损的,投资额就会越来越小,资本品也会越来越少,不可能长期维持投资增速,这个道理不难明白。

  1860年到1890年,美国连续投资增速高,恰恰说明美国的投资回报高,市场效率高。这一段时间离罗斯福新政还有40多年,离联邦政府高投资还远着呢。效率从何而来?当然是从市场而来。

  美国劳动力为什么有巨大积累?本土人口的生育、外来移民的进入是原因。美国以移民国家闻名,这不也恰好说明自由与市场的巨大威力吗?

  总之,资本和劳动力的巨大积累恰好说明张维迎对美国历史的因果解读是对的,而罗思义试图以资本和劳动力的巨大积累来支持政府干预论,才是误读了因果。罗思义只看到资本的增量、人口的增量,看不到增量因何而来,还以为张维迎解读错了,这认识能力可见一斑。

  中国有过太多政府投资的实践。全国范围土法炼钢,结果如何?结果不是资本的积累,而是资本的大量浪费。改革开放后,钢铁交给市场,结果中国钢铁产量轻松跃居世界第一。

  罗思义说“他(张维迎)也为何没有提及美国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巨大积累”,实际上,张维迎经常提及资本的积累的意义,提“让穷人的资产变成资本”。他不仅提资本积累的意义,而且还提企业家的意义。他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只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而不理解企业家的重要性,以为政府可以代替企业家进行资本积累,我们得到的结果是灾难性的。”这一层认识,是罗思义理解不了的。

  至于罗思义以当代美国的政府研发投入来证明产业政策的有效,是另一个问题。产业政策无效,是因为离开了市场的算法,就不可能算出来哪种投资是有效的。政府的研发投入,有一些有用的科技成果,但有用不等于有效率。秦始皇倾举国之力建长城,有没有用?当然有一些用,但有没有效率呢? 市场的算法问题是一个大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谈了。

  前不久,我采访了诺奖得主萨金特,问及他对产业政策之争的看法。萨金特说,他不了解争论的具体情况,但一般地说,要减少产业政策。他说,在美国的历史上,美国曾经试图要运用产业政策来振兴经济,但是产业政策的理念是什么呢?就是说政府里面的人要比产业里面的人要聪明,政府里面的人帮助产业里面的人,假设前提就是说政府的人更聪明,但是他认为并不是这样的。

  熟悉官场套路的罗思义,和学者萨金特,谁的解读更有道理呢?大家可以抛开身份,用逻辑去判断。但罗思义把自己的因果解读打扮成“事实”,斥张维迎“忽略事实”,这个就违背基本的知识原则了。并不是挂个“英国前官员”的名头就更了解英美的历史,以及历史的因果的。

  关注我们

  起点财经

  ID:qidiancj

  长按并识别关注

起点财经:做中国领先的财经自媒体平台
business.sohu.com true 起点财经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1102/n472105952.shtml report 4296 作者:邓新华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近日,英国人罗思义写了一篇《张维迎对英美历史有误读》。从语感上看,我不相信这是罗思义亲自执笔的。罗思义在一个节目上说自己不懂汉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