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财经麻辣姐:都知道有钱买不来幸福,你干嘛还拼命

  

  文 | 财经麻辣姐

  

  先来做个小小测试,人生理想符合如下描述的请悄悄举手:“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挣它一个亿”,彻底实现财富自由,然后40岁退休去环游世界或者归园田居。

  如果你举手了,不好意思,你已经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底牌:一,目前你仍然是个穷人;二,以后你成为富人的希望渺茫。

  正如古代老百姓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天天吃白面馒头、坐黄金马桶;现代穷人想象富人的生活,就是可以想不上班就不上班,随时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实际上呢?那些身家上亿的人,哪个不是家大业大,有一摊生意要照顾,有一堆人要养活,有一箩筐应酬要参加。对他们来说,真正的奢侈品不是手表和包包,而是闲暇。

  来看看劳模王健林某天的日程安排:凌晨4点起床健身,当日飞行6000公里,停留两个国家、三个城市,晚上7点回到办公室继续办公。而这只是他日常忙碌中最普通的一天。

  

  现在告诉我,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再来回答我,你认为,王健林过得幸福吗?

  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排列组合一下,可以得到四个选项:

  A.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而且你认为王健林很幸福

  B.这并不是你想要的生活,而且你认为王健林并不幸福

  C.这并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但你认为王健林很幸福

  D.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但你认为王健林并不幸福

  回答A的人,恭喜你,你具有成为富人的资质和潜力,请继续努力。

  回答B的人,很遗憾,如果不是富二代,那么这辈子你基本不太可能成为富人,并且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幸福感。

  回答C的人,虽然也不太可能成为富人,但具有从平凡生活中获得幸福的能力。

  至于回答D的人,我实在想象不出理由,难道有人会故意去追求一种不幸福的生活?

  金钱与幸福,两者到底什么关系?

  何以作出如此推断?要说清楚这个道理,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个重要问题:有钱和幸福,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

  很显然,人人都知道有钱买不来幸福,更不是钱越多就越幸福。金钱与快乐的关系可能更直接一些,不过金钱对于快乐的边际效应递减。当你赚到人生中第一个10万时可能无比快乐,而赚第二个10万时就习以为常了,同样强度的快乐,可能得等你赚到第一笔100万时才能再次体会。因此说“财富如海水,越喝越渴”。

  既如此,为何如今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地“脱贫致富奔小康”,赚钱成了生活的“第一推动力”,难道中国人天性嗜钱如命?并不是。从深层动机来说,我们每个人真正想要的,是幸福生活;不过在实际行动中,大家都默认,有钱就等于幸福。于是要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知行不能合一”的矛盾?

  苏格拉底有个著名论断:无人自愿犯错。他的意思是说,人人都必定愿意选择对自己好的事情,可是人们往往缺乏关于好事情的知识,才会因此做出错误选择。如果你日夜奔忙,穷尽一生的精力来拼命赚钱,而想象中的幸福却如同海市蜃楼,始终遥不可及,那么,按照苏格拉底的观点,你一定是缺乏关于幸福的真正知识。

  一个错误但被广泛应用的幸福公式为:等我赚够了X万,我就可以实现Y。

  这个公式意味着,只有Y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这就将幸福生活推向未来某个遥远的时间点,只有在那以后,幸福生活才有开始的可能;在那之前,生活仅仅是眼前的苟且,不值一过,充其量是为了将来的幸福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卧薪尝胆般的苦苦忍耐。

  可以肯定,如此看待幸福,就永远得不到幸福。这是因为,第一,有可能你定的目标太高,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那样整个人生就显得只剩下毫无意义的受苦;第二,即使最后目标真的实现了,达成目标所带来的幸福感也比想象中要短暂得多,甚至不足以抵消前面的痛苦感受,因为人总是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付出。

  更要命的是,比起为目标而奋斗的生活,达成目标后的生活有可能离幸福更远,几乎一定会走向空虚无聊,正如叔本华的断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人为了摆脱无聊,最可能做什么?堕落。这就是为什么一夜暴富的人,往往在几年之内就挥霍掉全部钱财甚至负债累累。

  到底如何获得幸福呢?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获得幸福?正确的幸福姿势是什么?

  其实早有哲学家为我们深思熟虑过了,赵汀阳就总结了一条幸福公理:“假如一个人的某个行动本身是自成目的的,并且这一行动所试图达到的结果也是一个具有自足价值的事情,那么,这一行动必定使他获得幸福。”哲学家的结论读起来太学术,以我浅薄的理解,把这个公理翻译成简化的版本,即为:通过去做能让自己享受乐趣的事情X,去实现自己想达成的目标Y,就必定获得幸福。

  注意,这里所说的“让自己享受乐趣的事情”,并不是吃喝玩乐这样的消费性行为,也不是譬如“在某个悠闲的下午,享受一杯咖啡、一缕阳光”之类的“小确幸”,而是指你可以自由选择的具有创造性和给予性的行动,说得更直白些,就是劳动创造。

  所以,幸福公理的一个更加庸俗化的版本可以理解为:通过做自己热爱的工作X,去赚你想赚的Y万,就必定能获得幸福。

  这听起来像是一碗高浓鸡汤,让人喝了立马满血复活、神清气爽。不过,与鸡汤的根本不同在于,这个公理

  给你一个确定的承诺:只要你如此这般去做,就必定能幸福,而不管最后你是不是真的实现了目标,挣到了Y万。

  道理并不复杂。根据做事情的动机,大概可以把人分为两类:利益驱动和成就驱动。由于利益总是有限的,因此利益驱动的人是在永远不断地与他人争夺生存空间,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无比险恶,处处是竞争、攀比、炫耀、嫉妒。而成就是有待开拓的无限空间,成就驱动的人专心致志于自己手上的工作,追求将事情做到极致的美感,其本质是开拓一个新的生活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他自己就是主宰,根本没有竞争对手。

  因此毫无疑问,全身心投入去成就一件事情,这个行动本身就足以让人获得生活的意义,赋予人幸福。我相信任何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直观体会,无需更多解释。而通过工作期望达到的财富目标,不妨把它看做是获得幸福过程中的额外收益,是幸福的赠品,实现了更好,即使没有实现,对于幸福也无伤大雅。

  更重要的是,这个公理意味着,把幸福生活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无论是当下的努力工作,还是未来的收获成果,都是一种持续的幸福创造,因此,实现幸福其实很简单。但是,在达成某个目标以后,仍需要持续地投入做事,才有可能持续获得幸福,否则将陷入叔本华所断言的悲惨循环。人生不存在所谓“赚够了X万”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永远幸福下去这样的好事,因此,实现幸福又很难。

  现在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文章开头提出的四个选项了。可以说,理解了王健林为什么是幸福的人,就理解了幸福的本意,那么,无论你会不会成为富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从整体上,富人比穷人更幸福吗?

  是的。当然并不是因为,富人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可以想不上班就不上班。而是因为,借助财富和权力,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到极致,可以成就更激动人心的事业。记住,当且仅当金钱用于“做事”,才可能与幸福相关。

business.sohu.com true 功夫财经 https://business.sohu.com/20170530/n494978168.shtml report 6151 ■文|财经麻辣姐先来做个小小测试,人生理想符合如下描述的请悄悄举手:“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挣它一个亿”,彻底实现财富自由,然后40岁退休去环游世界或
最后修改于2017-05-31 13:34:14 阅读(0)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