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海通非银孙婷团队】最深度:中国养老体系的真相|商业养老保险深度报告:万事俱备,东风将至

  投资要点

  ?国务院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有望加速出台。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使得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需求十分迫切, 个税递延等政策红利推动商业养老保险迈入历史新机遇。商业养老保险的保费规模必将长期显著提升,保险公司进军养老地产也有望提升整体投资收益率。个税递延的优惠政策有望成为撬动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巨大杠杆,中性(乐观)假设下,上市保险公司2017年内含价值预计可提升4-6%(14-20%)。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有望加速出台。6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加快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另外,《意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以多种方式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兴办养老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养老压力与政策红利推动商业养老保险迈入历史机遇期。1)中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老龄化过程。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老年抚养比快速提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2)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助于纠正中国养老金体系的结构性失衡、扩大养老金规模、调整金融结构,并同时带动养老金融服务产业,促进经济转型。

  中国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中,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空间巨大。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国家层面)、企业/职业年金(企业层面)、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层面)。1)第一支柱主要由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基金两部分组成。多年来,我国的养老负担过度集中在基本养老保险,由于基本养老保险主要依赖财政补贴,“收不抵支”的压力很大。2)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2007-2016年,参与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参与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企业年金积累资金规模均有明显增加。但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率低,发展较慢。3)第三支柱为商业养老保险。我国商业养老保险起步晚,参与度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77家人身保险公司,其中专业养老保险公司6家。商业养老保险为保险公司贡献利润的能力将远远强于单纯的企业年金管理。

  保险公司进军养老地产,积极参与医疗健康服务业。老龄化进程推动万亿级别养老产业高速发展,保监会相关政策鼓励险资投资养老产业。经我们测算,假设当下高净值人群的10%入住养老社区,将为保险公司带来累计约6280亿保费收入。保险公司现有投资渠道收益率低,但投资养老地产回报率通常在10%左右。投资养老地产会为保险公司带来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率的双重提升。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将有效提升保险公司内含价值。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预计将提升上市保险公司2017年内含价值4-6%。在中性假设下(假设商业养老保险的城镇职工参与度为8%,月度缴费为人均1000元),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2017年内含价值预计将分别增长4.2%4.0%5.8%6.0%。乐观假设下,2017EV增幅则达到14%-21%

  保险公司受益于利差改善+价值转型,继续强烈推荐。保险公司经营显著受益于利率上行,投资收益提升,利差预期改善。长期保障型产品增长迅速,死差提升。人身险保费分化加剧,上市寿险公司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2018年利润将大幅增长,目前股价对应2017E PEV1.0-1.1倍,继续强烈推荐。

  风险提示:权益市场下跌导致业绩估值双重压力。

  1.国务院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有望加速出台

6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措施,其中首次明确了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加快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另外,《意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以多种方式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兴办养老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623日,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1)经过长期酝酿,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政策指向已经十分明确。2)开展试点的经济基础、时机和条件都已基本成熟和具备。保险业已经基本做好了试点的准备工作。3)下一步,保监会将与其他相关部委共同配合,尽快将方案制定完成,上报国务院批准以后尽快实施。

关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具体落实,目前财政部已经基本形成政策建议。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实施递延纳税政策支持,即由个人自愿建立个人养老账户,对在规定额度内进入该账户的收入,以及在账户中投资运营的收益暂不征税,其应缴个人所得税可延期至将来领取养老金时再征收。

  2. 养老压力与政策红利推动商业养老保险迈入历史机遇期

  2.1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需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

  人口老龄化迅速推进,养老问题亟待解决。20161210日,我国首部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发行,报告指出中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老龄化过程,老龄化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快速提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创造价值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到204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美国。老龄化趋势对养老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

  

  

  第一支柱保障程度有限,第二支柱覆盖面小。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国家层面)、企业/职业年金(企业层面)、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层面)。目前养老保障仍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规模较小。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依靠国家养老的难度越来越大。2009年以来,基本养老金的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的趋势逐渐凸显,其中2016年的增幅逆差为3.8%。我国养老金统筹账户当期缺口较大,个人账户累积空账较多,导致基本养老保险依赖财政补贴,“收不抵支”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企业年金覆盖面较小,增长缓慢。2016年参保企业数7.63万(集中于大型国有企业),参保职工数仅2325万,分别同比增长1.06%0.39%,增幅均处于近十年来最低值。因此我国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第三支柱增强国民自我养老保障能力,缓解未来政府财政压力,同时减轻公共养老金负担,为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营造空间,实现养老三支柱的相对均衡。

  

  

  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潜力较大,有助于纠正中国养老金体系的结构性失衡。2016年具备养老功能的人身保险(年金险为主)保费收入为8600亿元,在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为25%。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养老保险(退休后分期领取)的保费收入为1500亿元,占比仅为4.4%,有效保单件数只有1348万件,有效承保人次只有1707万。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商业养老保险保费占比均超过35%。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在老龄人口占比逐渐提升的情况下,将迎来长期的发展机遇期。商业养老保险将成为国民退休收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有助于缓解中国养老金体系的结构性失衡。

  商业养老保险具有独特的优势。1)和第一、二支柱相比,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在养老金体系中的作用,其强调养老保障中的个人责任,可减轻政府与企业的养老负担,且不存在财政压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2)参与机制具有开放性和普遍性。投保人可以自由决策,不依赖于企业,相比于一、二支柱,受众面更广,能更大程度地缓解养老压力,更有效地保护老年群体。3)可以充分体现激励性。商业养老保险具有多缴多得的经济激励机制。4)多样化服务,运行机制灵活有效。商业养老保险能提供多样化的养老年金保险产品和服务,更好地适应目标人群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商业养老保险的增长有利于扩大养老金规模,对养老金资产管理行业影响深远。1)养老金存量压力大。自1997年我国正式确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至今,2013年出现了当期缴费收不抵支,养老金存量压力较大。2)养老金被普遍认为是资产管理行业的蓝海。我国养老金现有存量已经超过5万亿元,预计随着二、三支柱的发展,《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显示,未来5年我国养老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即便如此我国养老金占GDP的比例也不到20%,与OECD国家平均80%的水平相差甚远(数据来自OECD 2015年养老金统计报告),可见中长期来看,我国养老资产管理行业仍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有利于调整金融结构。我国的储蓄率长期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水平。2013年,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38.46%2014年,中国总储蓄占GDP的比例为48.67%,远高于世界24%的平均水平(数据来自《“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总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障)不健全,预防性储蓄占较大的比重。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引导大量的居民储蓄至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有助于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

  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将带动养老服务金融产业,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我国老龄产业正值高速发展期,老龄服务市场先声夺人,老龄房地产炙手可热,老龄用品市场整体发展缓慢,老龄金融市场逐步觉醒。到2025年前后,我们预测四大板块均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其中老龄金融的经济总量将远远超过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的经济总量。养老保险业的发展会有效促进养老服务金融产业的发展,同时养老服务金融会逐渐引起银行、信托等行业的高度关注。老龄产业作为一个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综合产业,其综合性决定了老龄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既有依赖又有渗透,产业发展涵盖全行业。面对我国所处的老龄社会初期阶段现状,以及老龄产业百万级的市场需求前景,众多行业会对老龄社会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机遇展开探索与布局,我国经济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2.2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的建立对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意义重大

  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同时该缴费的投资收益免税,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税款。2008年起,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进行讨论和论证,当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纳入国家决策以及“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的具体议题。九年来,我国个税延递型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推进,税优政策及大地促进了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可有效促进保险消费方式由被动供给向主动需求转变,为保险公司提供保费收入、增加保险深度。由于在购买保险和领取保险金的时候投保人处于不同的生命阶段,其边际税率有非常大的区别,养老保险税收递延对于投保人有非常大的税收优惠,可以极大地刺激消费者对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需求,有效地撬动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巨大杠杆,提升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之前几年,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功能被过度放大,而我们认为,未来保险行业增长将来自真实保险需求的增长,尤其是”税收优惠”和”保险保障”需求,因此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需求潜力巨大。

  事实上,从201411日起,我国对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已经实施了个税递延优惠。加上将要试点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将全面覆盖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基础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商业保险这三大支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弥补企业年金发展的不足,使其成为国民退休收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纠正中国养老金体系的结构性失衡。

  

  3. 中国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

  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国家层面)、企业/职业年金(企业层面)、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层面)。目前养老保障仍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规模较小。

  

  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而言,养老总支出本身是具有比较稳定的比例,三种保障手段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影响商业人寿保险发展的其他因素一定的前提下,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与商业人寿保险的发展水平之间具有高度的负相关性。三大支柱本身又具有相互补充的关系,其中第一支柱提供的是基本保障,重在公平;第三支柱则提供的是更个性的保障需求,重在效率。

  3.1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濒临超负荷

  第一支柱主要由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基金两部分组成。1)中国基本养老保险是保证基本生活标准的强制性基础养老计划,且免除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截止2016 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37930万人,比上年增加256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50847万人,比上年增加375万人。但由于历史原因,个人账户长期被统筹账户借支形成了大规模空账。2)国家设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储备基金,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国有股减持以及彩票公益金等。截止2016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合计53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支出合计468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净资产不足0.7万亿元。

  基本养老保险不堪重负,替代率进入下行周期。OECD各国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中,第一支柱平均替代率22%、第二支柱的职业养老金平均替代率达53%,而我国的养老负担则过度集中在基本养老保险。1997年制度建立之初,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维持在70%左右,但是,中国基本养老金制度改革过程并不顺利,尽管国家使用了财政补贴、借支个人账户资金等一系列措施填补历史缴费缺口,2000年以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持续下降,从1997年的70.79%下降到了2014年的45%。未来,中国建国后第二次“婴儿潮”(1960-1975年间出生人口)接近3.5亿的人口逐渐进入退休年龄,这部分人口将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者变为领取者,预计养老金替代率将承压继续下行。

  

  3.2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率低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在国家宏观指导和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可由企业完全承担,或由企业和员工双方共同承担,承担比例由劳资双方协议确定。

  2007-2016年,参与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参与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企业年金积累资金规模均有明显增加。我国参与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从2007年的32000个增长至2016年的76300个,涉及职工人数从2007年的929万人至2016年的2325万人,累积的基金数量也达到了11075亿元。2016年年底全国企业年金积累资金总规模为11075亿元,比2015年年末的9526亿元超过1500亿元。从总体业绩来看,2016年全年企业年金当年投资收益为296亿元,按实际运作规模计算的当年加权平均收益率为3.03%,净赚近300亿元。

  

  企业年金整体收益较为乐观。由于2016年股市整体下跌,债市在12月也跌去了全年大部分涨幅,企业年金收益率在6%以上的产品也不多,只有5.23%的企业年金收益率超过6%,年金收益率位于2%4%之间的企业比例高达44.54%。虽然2016年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不乐观,但很少有企业年金是亏损的,亏损的企业年金仅占2.31%。从总体业绩来看,2016年全年企业年金当年投资收益为296亿元,按实际运作规模计算的当年加权平均收益率为3.03%,净赚近300亿元。

  

  虽然收益不错,但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率低,发展缓慢。企业年金早在2004年就在企业中试水,但十二年已过,企业年金覆盖率仍然较低。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仅7.63万家,参加人数2325万人,累积基金11075亿元,而城镇就业人员41428万人,覆盖率仅有5.6%,在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作用微乎其微。在发达国家,企业年金覆盖率均在30%以上,其中美、日本、英等国企业年金的覆盖率则超过50%(数据来自OECD 2015年养老金统计报告)。

  税收优惠有限,企业无心参与,企业年金短期内难有起色。在美国,税收优惠是刺激企业年金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根据中国现行的《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缴费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5%的部分可以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抵扣;企业缴费部分和个人缴费部分不超过工资的4%的部分可以递延个税;投资收益可以递延个税。然而在政策出台后,企业年金并未进入爆发式增长期,税收优惠的实际效果甚微。这主要是由于:1)个人所得税递延比例和企业所得税抵扣比例较低,企业参加动力有限;2)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负担过重(工资的20%),无力发展企业年金。3)我国企业市场经济年龄偏小,整体盈利能力较弱,为员工提供福利的能力还不强。由于与企业年金相关的税收和社保缴费政策环境很难有改善,预计企业年金在短期内仍将发展缓慢。

  3.3 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即将进入黄金时代

  个人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自愿选择购买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构成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主要包括年金产品和储蓄型长期寿险产品。

  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持续下行,企业年金基本缺失,商业养老保险将成为现有养老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补充力量。1)从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是改善家庭资产配置、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途径;2)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引导大量的居民储蓄至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有助于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3)从政策层面的角度来看,国家已经在新“国十条”中明确提出“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推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体现了政府对于快速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支持态度。

  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起步晚,参与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展空间巨大。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与度较低, 保监会统计显示,中国人均长期寿险保单持有量仅为0.1份,远低于发达国家1.5份以上的水平。2016年,寿险公司总资产12.44万亿元,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统计,多年来,寿险资产中80%是属于理财产品,其中的养老保险大部分为分红型养老保险,而只有20%属于传统的养老保险,例如年金保险和生存保险等产品,这些产品才是真正的养老保险资产。按这一比例推算,2016年真正的养老保险资产仅为2.49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34%2016年寿险原保费收入为17442.22亿元,按养老保险占比20%的收入结构推算,2016年养老保险原保费收入为3488.44亿元,保险密度为252.29/人,保险深度为0.4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商业养老保险为保险公司贡献利润的能力远远强于单纯的企业年金管理。与企业年金单纯账户管理的性质不同,养老保险是账户管理+大数原理,也是保险公司可以独享的领域,正因为附加了保险功能,所以其盈利能力将高于年金管理。

  现阶段,我国商业养老保障服务的提供商有两类,一类是一般性寿险公司,另一类是专业性养老保险机构。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77家人身保险公司,其中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有6家,分别为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和安邦养老。

  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多样性有待提升。目前,我国一般性寿险公司和专业性养老保险机构主要以年金保险形式提供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包括团体年金保险和个人年金保险等。不同寿险公司所提供的商业养老产品种类大致相同,同质化程度高且产品创新不足。个人养老保险产品中尚无针对不同群体如独生子女家庭、失独老人或拥有自有住房老人的养老产品,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

  4. 国际上典型养老保险体系

  1974年,美国政府率先采用税收优惠的模式设立了个人退休账户(IRA,后续很多OECD国家都纷纷设立私人养老保险计划以缓解养老给政府带来的压力。

  4.1 美国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企业年金占比高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已有200多年历史,经过长期发展,现行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构成: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导、强制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联邦退休金制度;第二支柱是由企业主导、雇主和雇员共同出资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即企业年金计划;第三支柱是由个人负责、自愿参加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即个人退休金计划。

  美国的第一支柱覆盖程度高,保障效果好。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又称为养老保险美国社会保障OASDI计划,由基本养老保障、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残疾保障、遗嘱保障等构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养老计划。该养老计划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政府征缴社会养老保障税进行财政支持,企业和职工执行相同的缴费税率(2015年为6.2%),共同保证国家法定养老保险的实现和覆盖。OASDI是美国最重要的保障收入方式,该制度几乎覆盖了全体的社会劳动者,不仅包括全部企业中所有获得酬劳的职工,也包括了各种机关事业单位、其他非营利组织内的劳动者以及部分退役军人,其受益人除了退休人员本人,还包括其符合特定条件的配偶(含离异)、未成年孩子(含领养)等。此外,对于因联邦退休金及其它收入太少、不足以维持生计的65岁以上老人,美社会保障署根据联邦“附加保障收入计划”(SSI 计划)按月发放生活补助金。联邦退休金制度基本能够为美国公民提供最基础养老保障。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是美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重点。企业年金采取自愿原则建立,但依据法案,建立该计划可享受税收优惠。职业年金计划的典型形式有两种:一是确定收益型(DB Plan),主要是传统产业;二是确定缴费型(DC Plan),又称401K计划,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该模式享受美国政府的税收优惠支持,即按照税法401K有关条款规定实行递延纳税,雇主和雇员向个人账户注入的资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待领取养老金时再与其他收入合并征收个人所得税。由于在职时的工资水平一般高于养老金水平,因此递延纳税降低了职工的税负。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上升,确定缴费型养老金计划的资产比重由10年前的29%上升到40,参加员工的比重由30%左右上升到60%。企业年金计划的迅速发展,大大减轻了第一支柱的压力。

  个人退休金计划(IRA)税收优惠力度大。美国为鼓励个人储蓄养老的发展、保持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1981年美国政府规定,公民可在个人退休账户存入2000美元的税前收入,又称IRA计划。随着政策的完善发展,目前该计划对个人开设退休账户提供以下两种税收优惠:一是普通IRA税收优惠,主要方式是递延纳税,即缴费(向账户注入资金)不计入个人所得税基数,到提款时才根据税法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对特殊形式个人退休账户(Roth IRA)的税收优惠,主要是缴费时不免所得税,但对投资收益(包括投资分红、利息等)免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个人退休账户及其类似计划中的储蓄资产总额已超过个人养老保险计划储蓄资产总额的25%。IRA计划作为美国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政府经常使用的宏观调控手段。IRA账户免税额度的提高使全美IRA基金中增加巨额投资,通过有效的投资体系投向美各行业的投资中,从而促进整体经济发展,使整个社会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

  

  4.2 其他国家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发展状况

  当前,世界主流国家均已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其中第三支柱一般定义为政府提供税收激励政策引导、个人自愿参与的个人养老计划,建立具有唯一账号的个人养老账户体系是国际主流。智利最早建立账户体系,模式已被拉美12国、前苏联东欧国家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借鉴;美国的第三支柱发展最为成熟,美国基金业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末个人养老账户资产达7.4万亿美元,在美国养老金资产中占比29%,是第一支柱的2.6倍;英国、奥地利、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在不断发展变革中各具特色。

  

  英国

  英国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追溯到1601年的《济贫法》,当时主要是各种济贫自助机构和教会组织的救济贫民活动。目前,英国养老金体系为三支柱体系:第一支柱为国家养老金计划,第二支柱为职业养老金计划,第三支柱为私人养老金计划。其中第三支柱为个人养老金计划,是由金融机构组织设计为个人提供的退休养老金计划,任何未满75岁的英国公民均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加入个人养老金计划。个人养老金计划采行个人积累制,成员的缴费可部分享受政府给予的税收返还。所有积累的缴费将被用于投资,而投资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仅在领取时才征收,可领取的个人养老金数额则受到缴费多寡、投资收益水平等因素影响。个人养老金包括个人存托养老金计划(SPSs)及投资选择型个人养老金计划(SIPPs)

  个人存托养老金计划的主要特色为低费率和低缴费,账户持有的前十年,每年收取不超过账户价值的1.5%,此后不得超过1%;最低缴费额仅为每月20 英镑,并允许账户持有人随时停止或恢复缴费。另外,个人存托养老金计划采用默认的投资策略。投资选择型个人养老金则对个人账户投资有更多自主权的客户定制的产品,同时管理费比个人存托养老金要高。在产品结构上,账户管理权和账户投资权分开,由账户所有人自行在英国海关税务总署许可的投资范围投资,其投资范围较个人存托养老金计划更广,主要允许的投资范围包括股票和商业地产。目前投资选择型个人养老金每年的管理费率大致为基金市值的0.81.5%,若以1.5%计,40年的私人养老金供款之后仅管理费就将占基金总市值的30%以上。

  奥地利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奥地利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完善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按照欧盟的要求,奥地利也建成了三支柱老年保障体制,三支柱分别为国家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年金和个人自愿缴费的商业养老金。在退休职工领取的养老金中,第一支柱约占95%,第二支柱占3%,第三支柱占2%。第一支柱覆盖率达98%,第二支柱覆盖率约为13%,第三支柱覆盖率为2%左右(数据来自OECD)。

  奥地利养老金体系的第三个支柱是个人自愿缴费并且由私营基金公司或保险公司管理的基金制养老保险计划。由于奥地利第一支柱体制所提供的保障的收入替代率比较高, 该支柱的自愿储蓄型养老保险的发展相对滞后。2000 年以后, 奥地利政府采取各种优惠措施以提高这种个人储蓄性保障体制在老年保障中的作用。

  葡萄牙

  在葡萄牙,社会保障的法律概念最早出现于1973年,采取现收现付制和待遇确定型(DB)模式。目前,葡萄牙养老金体系三支柱体系。第一支柱是公共性质的社会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职业年金,包括年金基金、团体养老保险和企业自保计划;第三支柱为个人退休储蓄计划,包括人寿保险、个人投资基金和个人退休金等类型。

  第三支柱为个人退休储蓄计划,包括人寿保险、个人投资基金和个人退休金等类型。其中的人寿保险保证最低回报率,因此发展最快,在第三支柱中占比最大,2010年占比达到90%以上(数据来自OECD)。

  智利

  智利第三支柱的制度框架为个人账户制,该制度明确缴费额度的上下限,采取ETT税收模式,对雇佣年轻人的雇主和年轻雇员进行补贴。同时成立专门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由其负责缴费收集、账户管理及投资运作。在投资范围上开放个人选择权,产品类别简单易懂,根据投资股票比重的不同,划分为五类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基金。此外,智利政府还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养老基金监管局,负责对养老金管理公司的监管和授权。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第三支柱主要为个人自愿储蓄制,采用TTT税收模式,曾经由于缺乏税收激励且在税务安排上过于复杂,参与率较低。近年来通过不断简化税收安排,在缴费、投资、领取三环节均有税收优惠,促进了第三支柱的发展。(在缴费环节,雇主为75岁以下雇员提供的养老金部分、个体户自愿储蓄养老金部分全部抵税,年收入在27000澳元以下,享受10%的税收返还,且收入越高,返还越小;在投资环节,对符合规定的养老金投资收入给予15%的优惠税率;在领取环节,税率因领取方式及缴费时间而有所区别,60岁以上的公众从养老基金中提取年金或者一次性提取全部养老金全部免税)。在投资运作上,资金都存入个人账户,个人选择基金组合,由专门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管理。99%的基金组合为小型基金,澳大利亚税务局承担了大部分小型基金的监管职责以及税法的实施。

  4.3 国际上个人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模式

  一般而言,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会在保费缴纳阶段、养老基金投资阶段和养老金领取阶段需要缴纳税款。三个阶段是按先后顺序进行的,那么对于延税的定义就是在保费缴纳阶段是否需要缴税或者是否有税收优惠,如果在保费缴纳阶段没有税收优惠那么就是延税,否则就不是。如果用EExempt)来表示有税收优惠,用TTax)来表示没有税收优惠。每个阶段相应的税种如下表: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对象就是这三个运行阶段,因此一共有八种税收优惠组合模式,分别是EETTEETTTTTETETETTEETETEEEE。从国际经验分析,特别是考察发达国家对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税收制度的规定,采用最多的都是EET的征税模式,即允许企业与雇员从其税前收入中扣除养老金缴费额,并减免养老金投资收益所得税,但对待养老金领取时则像对待其他应纳税收入一样,征收个人所得税。

  

  国际上对于养老保险的递延政策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是使用险种的规定,抵扣限额以及保险最低年限的确定,尤其是抵扣比例的确定,其主要考量是保证公平以免过度的税收豁免,以及支持最需要鼓励的险种发展。

  国际个人养老金税收递延政策对我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EET模式之所以受到投资者的广泛欢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减少当期税收支出,其次,退休后会在较低的税率下纳税,减少纳税额,最后,如果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达不到纳税起征点,则可完全免税。另外,各国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几乎都设定税收约束,以避免高低收入者的不公平现象及政府税收流失。我国国务院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个税递延政策有望出台,反映出政府已经在考虑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构架,商业养老保险将成为发展“黑马”。我国有必要参考国际上通用的商业养老保险税收递延政策,并根据我国社会保险体制现状,为商业养老保险设计符合国情的个税递延模式。

  5. 保险公司进军养老地产,积极参与医疗健康服务业

  5.1 养老地产市场前景广阔,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是大势所趋

  养老地产主要是指针对老年人身心特征和生活模式而专门设计的居住建筑。养老地产的建筑产品开发接近于高端住宅产品,创新核心在于适老化设计。养老地产主要的产品形态包括:1)保险资金推出的升级版的养老机构,把养老地产视做商业地产项目长期经营;2)开发商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3)政府民政部门推出的有福利性质的养老设施。

  

  

  老龄化进程推动万亿级别养老市场高速发展。1)我国正在经历史上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养老床位数增速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消息,“十二五”时期,全国养老床位数达到669.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0.3张,比“十一五”末增长70.2%,但发达国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多于60张,相比之下我国差距明显。2)养老市场为万亿规模,养老地产需求量大,高端养老需求增速可观。考虑到养老机构中的其余配套设施、护理人员、老年人消费等延伸领域,整个中国养老市场的规模至少在2.5万亿元以上。中国社科院所公布的测算数据,到2030年,我国养老市场的商机有望增至13万亿元,高端养老需求是养老市场需求增长的先导。

  保监会相关政策鼓励险资投资养老产业。20109月,保监会出台《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对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领域作出更细化规定。20127月,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保障房建设和养老项目有关事项,进一步降低了保险企业投资门槛,允许保险资金采用多种投资方式,支持国家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2014219日,保监会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放宽了投资不动产类资产的资金运用比例。

  

  5.2 投资养老地产可带来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率的双重提升

  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可有效提升保费收入。根据《2017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统计,截止2015年末,个人资产在600万以上的人群数量约314万人。预计高净值人群选择高端社区养老的比例高,假设为10%,件均保费200万(以泰康“幸福有约”为例),则将合计为保险公司贡献6280亿养老保费收入。

  

  保险公司现有投资渠道收益率低,但投资养老地产回报率不低于8%,通常在10%左右。我国保险行业2015年总投资收益率7.56%20165.66%,预计未来2-3年将维持在5.5%以上的水平。而养老地产回报率不低于8%,通常在10%左右,明显高于保险公司常选择的银行存款、债券投资等渠道的收益率。养老地产的盈利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开发收入、租金收入、服务收入、管理收入和增值收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开发收入和租金收入,即通过销售或者出租的方式获得回报。此外,开发商还通过提供各类服务和输出管理获得服务收入和管理收入,通过开发并经营物业使物业本身价值得到提升。

  

  

  保险资金投资注重安全性和稳定性,养老地产受资本市场影响小。保险资金投资需要满足投资收益应能平滑周期波动。而股票投资收益率波动较大,保险机构应当选择具有均衡稳定的投资收益的渠道才能有效抵御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波动给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养老产业具有需求刚性、与资本市场关联度较低、收益均衡稳定等特征,因而投资养老产业可有效提高保险机构资产负债匹配水平。

  投资养老地产的回收期长,与保险公司可运用的中长期资金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养老地产初期建设和中期运营的投资规模很大,投资回收期可长达10-15年,经济实力不强或没有外部金融工具支持的投资者很难进入这一领域,而保险公司目前的可用资金中,约有80%是寿险资金,寿险资金中约一半是20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四分之一是5-20年的中期资金,与养老地产的投资回收周期十分匹配。

  5.3 保险公司参与养老地产优势明显

  协同效应:保险公司具有广泛的客户资源。保险资金很大部分来自养老保险等保障类险种,投资养老地产能与相关保险险种提供的服务相结合,直接服务于被保险人。将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挂钩,或直接将未来建成的养老社区当成保险产品出售,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保障要求。

  产品预售:以项目未来的居住权打包成保险产品,解决了回收期长的问题。

  定位高端:保险公司有大量高端消费客户,是养老地产项目天然的市场资源。高端消费人群最先转变观念,由家庭式养老转变为社区养老,这部分人群正是保险企业所建养老社区的目标消费者。

  保险业用于建设养老地产的土地价格较低,成本压力小:国内保险公司用于养老产业的地块,绝大多数都是一线城市的郊县和边缘以及二三线城市,这些地区总体地价不贵。泰康等险企因为进军养老地产早,拿地成本也相对较低,具有优势。

  相较房地产企业,保险公司在养老地产开发时资源整合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如泰康的养老社区上游连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保险产品销售,下游连接医疗保健、养生疗养、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开发等业务,产业链条设计完美,多数房地产公司并不具备此种产业整合能力。

  5.4 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的三种模式

  从对目前在建或将建项目来看,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有多种模式:1)建设与运营为同一主体,如泰康人寿通过专门设立的“泰康之家”平台进行养老社区建设和运营。该模式的优点是可控性强,便于保险公司的战略制定和实施,缺点在于保险公司缺乏房地产开发经验,资金占用规模大,投资周期长。2)与开发商合作模式,如中国人寿开发的河北廊坊养老社区项目,由旗下国寿投资与中冶置业合作。该模式下投资商、运营商、开发商为合作体,共担风险、共享利润,有利于充分挖掘开发商和保险公司各自的优势。3)保险公司也可采取股权投资的模式进入养老产业,通过战略性或财务性投资已运营较成熟的养老地产企业,以获得投资回报,并与自身保险业务形成协同效应。

  

  5.5 百花齐放,分享养老盛宴

  5.5.1 案例:泰康保险的养老产业进程

  养老社区医养结合,领先同业。泰康于2009年率先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的投资养老社区试点资格。目前泰康之家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高品质连锁养老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成都、武汉、杭州等八个全国重点城市投资建设大规模、全功能、国际标准的医养社区。社区以医养结合、持续照护为核心,全部建成后将提供约1.3万户养老单元。目前,北京泰康之家燕园、上海泰康之家申园、广州泰康之家粤园养老社区已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泰康高品质医养社区全国候鸟连锁模式落地北、上、广一线城市,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圈。北京燕园运营仅一年多,独立生活区入住率达95%,客户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90.2%;上海申园在开业半年的时间里,入住居民已逾300人,在长三角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口碑;20171月,广州粤园社区在广州萝岗开业运营,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容纳约1300户养老单元。三大社区运营以来,居民畅享“文化养老”、“医养结合”、“居民自治”、“候鸟连锁”等特色生活方式。

  

  

  国内第一款将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相结合的综合养老计划——“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该计划由泰康人寿与泰康之家于20124月联合推出,由泰康人寿的《乐享新生活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和泰康之家的《泰康人寿保险客户入住养老社区确认函》共同组成,开创性地将金融产品、服务产品、建筑产品有机结合在一起,标志着全新的养老商业模式在中国正式落地。其缴费方式分为期交和趸交两种,趸交方式下最低保费200万元,期交最长期限是10年,购买该养老计划的客户有入住泰康社区的资格。2016年,“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销售近万件,同比增长60%

  

  

  频频进军医疗产业,稳步建设国际水平的现代医疗体系。泰康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优势,引进国际先进管理体系、运营模式和医疗技术,汇聚海内外知名专家,打造以促进人口健康为核心目标,以省会城市医院、专科连锁及家庭医生为支撑,保险与医疗相结合的创新型整合医疗健康服务网络。综合医院方面,不断推进与顶级医院合作,聚焦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区域,布局核心城市,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康复医疗方面,秉承“医养结合”核心理念,配套泰康高端养老社区,打造以康复医学+老年医学为核心的高品质康复医疗机构。健康城方面,深度对标美国德克萨斯州医学城,以医疗服务为核心,医教研险资五位一体化、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领先医疗产业示范园。此外,泰康积极投资参股各类医疗机构,不断推进战略重点区域医疗网络构建。

  

  5.5.2 多家保险公司先后布局养老地产

  继泰康之后,新华保险、平安集团、太平保险等多家寿险巨头纷纷进军养老地产,希望未来在该领域分得一杯羹。

  新华保险:以“保险保障+健康管理”为核心优势。公司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思想,目前已在16个省市开设了健康管理中心,所有中心相继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一布局不仅增强了公司全国客户服务网络的战略优势,更是保险业在投资医疗机构方面的一次积极探索。2016年,新华健康通过增资成功引入爱康国宾、莱蒙国际两家战略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健康体检机构超过100家,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20163月,由新华青岛健康管理中心与青岛大学心血管病医院共同打造的医联体——崂山门诊部正式成立,这是保险公司首次试水医联体模式,通过“双向转诊”模式,发挥两大医疗机构各自的优势。

  

  中国平安:开发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租售并举。20129月,平安集团正式启动养老社区战略,宣布在浙江桐乡建造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的首个“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以集团自有资金与第三方渠道共总投资170亿元,并与上海瑞金医院、韩国三星生命、耀华国际学校三方合作。同年12月,公司发起成立有限合伙制平安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此外,平安推出了在线健康咨询及健康管理app“平安好医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整合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监测机构、诊所、三甲医院医生、自建家庭医生团队等优质医疗资源,搭建一站式、全流程、O2O的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平台。该软件于20154月正式上线,截止到2016815日,其注册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成为国内覆盖率第一的移动医疗应用。

  中国太平:打造高端养老社区。2014年起,太平人寿已开始积极探索养老产业与保险业务的互动模式,规划建设高端养老社区“梧桐人家”,于2014年动工,计划于2017年下半年建成投入试运营。该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占地约284亩,绿化率59%,定位为具有标杆性的超大型国际养老社区,建成后可为约3500位老人提供长期持续的高品质养老护理服务。此外,太平人寿开始积极携手社会优质养老社区,协同搭建健康养老服务网络体系,于2017623日首次开展,与“新东苑快乐家园”合作推出“全实景+浸入式”高端客户养老增值服务,提供集财富管理、健康管理、养老社区和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一揽子养老解决方案。

6. 投资建议: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将有效提升保险公司内含价值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预计将提升上市保险公司2017年内含价值4-6%在中性假设下(假设商业养老保险的城镇职工参与度为8%,月度缴费为人均1000元),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2017年内含价值预计将分别增长4.2%4.0%5.8%6.0%。乐观假设下,2017EV增幅则达到14%-21%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渐行渐近,寿险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保险公司经营显著受益于利率上行,投资收益提升,利差预期改善。长期保障型产品增长迅速,死差提升。我们预测2018年利润将大幅增长,估值仍处低位,继续强烈推荐。

风险提示:权益市场下跌导致业绩估值双重压力。

  

【海通非银金融团队报告汇总】

1、行业深度报告:

(1)证券行业深度报告:

(2)保险行业深度报告:

(3)多元金融行业深度报告

2、公司深度报告

新股华安证券:安徽老牌券商,地域优势较强

华泰证券深度:大象起舞,前瞻转型财富管理

  

  海通非银金融团队

  孙 婷

  (010) 50949926|st9998@htsec.com

  何 婷

  (021) 23219634|ht10515@htsec.com

  夏昌盛

  13693566918|xcs10800@htsec.com

  微信号

business.sohu.com true 海通非银金融团队 https://business.sohu.com/20170705/n499926022.shtml report 33060 投资要点?国务院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有望加速出台。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使得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需求十分迫切,个税递延等政策红利推动商业养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