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中民投国际CEO详解民企出海几大难题:融资难 协同差

来源:搜狐财经
  • 手机看新闻

  ——【首席对话】搜狐财经专访中民投国际CEO廖锋 

图为中民投国际CEO廖锋 

  廖锋近来频繁见诸于各大主流财经媒体。

  自上任起,这位中民投国际CEO便作为中民投海外投资的先锋官,攻城略地,其中25亿美元收购思诺保险便是其投资的代表作。

  从2014年底接触思诺保险,到2015年7月公布并购交易,再到2016年4月获取监管审批完成收购,中国民生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中民投)这一项跨国收购案,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在8个月内完成10个国家的审批,收购思诺保险这家有着70多年历史,在全球拥有纽约、伦敦、新加坡等12个分支机构的全球性再保险公司,廖锋对自己带领的中民国际团队的表现颇为满意。

  而这,仅仅是中民投海外布局其中的精彩一笔。

  作为中民投海外投资的“主力”,中民投国际肩负着海外投资发展的重任。中民投对中民国际的战略定位是使其成为一个全球性金融服务平台,执行重要战略任务。

  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中国民营资本加速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民投致力于整合民营资本,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此过程中,中民投发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难点和痛点。

  廖锋总结说: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出海面临着三大难题:第一是对海外市场了解不多,第二是适应当地经济环境需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第三是出海企业之间产业协同能力较弱。

  上述三个难题需要一一化解。

  新兴市场虽好,但需引路人

  廖锋已经记不清往返多少回东南亚和中国了,在中国投资界中,要比他更熟悉东南亚的,恐怕不多。

  中民投在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在新加坡成立中民投国际,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2017年4月28日,由中民投牵头发起,由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以色列、印度、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投资者组成GP共同体,共同打造亚洲机构投资者联合海外投资基金。该基金目标规模为100亿—150亿美元,并计划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品牌、资源优势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潜力所带来的“走出去、引进来”的巨大机遇,构筑全球化的产业平台。

  短短几年间,中民投就在东南亚国家扎下了根。

  据廖锋介绍,“中民投通过前期大量的调研,目前已在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布局,未来将会逐步探索“一带一路”沿线距离更远的国家和地区。”

  在众多的东南亚国家投资当中,印尼无疑是中民投“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重镇。中民投2015年牵头投资50亿美元建设的中民印尼产业园,是当时中印两国总额400多亿美元的一揽子投资合作协议中的一项,同时也是中民投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举措之一。

  廖锋认为,印尼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资源社会向新兴工业化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企业在港口、电力、高速公路等行业拥有相对优势,且在过去发展中找到了较好的生产经营方式,这些相对竞争优势将在印尼市场受到欢迎。

  事实上,2015年中国已成为印尼最大的外来投资国。印尼投资统筹机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投资者在印尼申请的计划投资额达277.59万亿印尼盾,增长67%,占印尼外国计划投资总额的22.96%。中国企业已发展成为印尼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

  而对于民企进军印尼所面临的成本和风险,廖锋坦言大部分中国民企初次进军印尼市场普遍面临资金不足、不熟悉市场等情况,而中民投为中国出海企业搭建抱团发展的平台,则能为民企的顺利过渡保驾护航。

  廖锋向搜狐财经《首席对话》表示:目前消费、电子、食品饮料等行业的民企对于进军东南亚表现尤为积极,这些行业的企业家在中民投组织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察后大都异常兴奋。一些在国内利润率较为微薄的行业,在印尼等国家销售却可以赚取比原来高2-3倍的利润,当然风险也比会高一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包括中民投在内的中国民企,将会在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继续加码。

  当然,布局海外并非一帆风顺,廖锋透露:“中民投在进军东南亚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当地老百姓的误解和反对,部分当地人认为中国企业到来将会抢占当地资源、污染当地环境。对此,廖锋并没有过多忧虑,他认为如今的中国企业已经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体系,大部分中国民企也是负责任的企业,最终会和当地企业一同营造共赢的格局,在此期间NGO等非政府组织将会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

  和印尼各界打交道多时,廖锋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融资难?别慌 

  仅仅了解海外市场和熟悉环境,还远远不够的。要想投资获得收益,还需要适应当地经济环境。

  和中国国情不同,许多民营资本“走出去”后,就遭遇了融资难的问题。

  大部分民营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都会遭遇资金问题,一方面因为国内金融机构对出海民企的支持力度有限,另一方面,海外金融机构对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普遍持谨慎态度,这对中国民企出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不同的企业由于所在领域、经营结构、企业历史等原因,其融资成本各有差异。对金融机构而言,越是熟悉、越优质的客户其融资成本越低;相反,越是陌生,越处于起步阶段的客户则融资成本越高。

  所以,东南亚的金融机构一般不敢贸然对尚未熟悉的中国民营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民投将中国民营企业介绍给当地金融机构,为两者之间的合作搭建桥梁。中民国际承担了其中的整合重任。

  廖锋对搜狐财经《首席对话》表示:“产业没有金融支持是难以发展的。中民投一直致力于搭建一个全球性的海外金融服务平台,服务于中国民营企业,最终实现双赢格局。”

  金融-产业对接平台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营时,大家又发现一个难题,那就是出海企业之间产业协同能力较弱。

  民企与民企之间,国企与国企之间,民企与国企之间,中国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哪些各自的优势和可以合作的地方?

  对于民营企业出海所面临的竞争,廖锋则认为国企和民企之间有着不同的优势。国企一般体量较大,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民企则在消费、电子、食品饮料等新兴产业更有优势。

  这些新兴产业市场变化大,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体量小、观念新的民企相对国企而言更有优势。

  如何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又能深度合作一起做好市场。中民投国际着手准备建立一个庞大的资源对接平台,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黄埔军校”

  中民投早就意识到,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中国资本走出去,都是长远工程,需要夯实每个脚步,做长远规划。

  其中,人才培养就是个“百年工程”。

  2016年7月25日,由中民投、清华大学和印尼工商会三方联合发起的“一代一路探路印尼产业’领航计划’高级工商管理人才项目”在清华大学开办。这标志着中民投对印尼本地化人才的培养计划已经进入了实际运作阶段。

  中国资本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后,除了资本投资,也急需高质量的人才,而在人才培养上,中民投一向极为重视。廖锋就表示:“在一带一路海外投资中,专业的人才奇缺,因此中民投在人才培养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

  据了解,中民投发起的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将开展两期针对性课程,重点培养市场、运营、财务、IT等高级管理人才,预计开展20期,总培训人数约600-700人。

  中民投为此成立了“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金,计划分10年累计投入10亿元人民币,为中国企业在印尼产业园的发展提供本土化人才培养。

  廖锋透露称:中民投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组织中国企业家实地考察印尼各行各业,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印尼当地市场。

  或许,对于中民投而言,这将是输送人才的“黄埔军校”。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财经 https://business.sohu.com/20170724/n503617281.shtml report 3964 ——【首席对话】搜狐财经专访中民投国际CEO廖锋图为中民投国际CEO廖锋 廖锋近来频繁见诸于各大主流财经媒体。自上任起,这位中民投国际CEO便作为中民
(责任编辑:钟慧 UF025)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