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从曾经的“空间大战”到如今的“大鱼吃小鱼” ?创客空间们的“军备竞赛”要收场了吗?

从规模来看,毛大庆的优客工场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共享办公领域的独角兽。

文 | 薛小丽

来源 | 投中网

  ChinaVenture

  NEWS

  ﹀

  ﹀

  ﹀

2018年1月3日,共享办公企业优客工场(urwork)宣布全资收购同类企业洪泰创新空间。收购后完成后,优客工场估值90亿人民币。这是近几年来中国共享办公领域最大的全资并购事件。

这不是优客工场近一年来的第一次整合动作。2017年9月,优客工场和另一家共享办公企业方糖小镇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互换部分股份并成立合资公司。同月,优客工场宣布战略投资印尼共享办公品牌Rework,共同搭建共享办公服务、创业孵化等方面的资源平台。

从一场饭局开始

2017年4月18日,优客工场成立两周年之际,毛大庆组了一个局,邀请了多个国内共享办公企业的掌门人,包括洪泰创新空间创始人CEO王胜江,氪空间总裁钟澍、无界创始人兼CEO万柳朔、梦想加创始人王晓鲁、纳什空间创始人兼CEO张剑等。在局上,毛大庆提出要合作做个中国最大的共享空间。

一周后,优客工场和洪泰创新空间就宣布签署合并协议。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合并后,洪泰空间产品线将保持独立运营,团队架构不变。毛大庆依然任优客工场董事长,毛大庆和王胜江将共同出任联席CEO。此外,毛大庆和王胜江还将成立一支以两人名字命名的VC——“大胜基金”。

在中国目前近5000家共享办公企业里,毛大庆和王胜江是创始人里少有的传统地产“老炮”。前者曾是万科前副总裁,后者曾是SOHO中国高级副总裁。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曾经操盘过超百亿的销售项目,都在地产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人脉。

在毛大庆背后,是银泰置地、泰合集团、大宏集团等地产商巨头,而王胜江这几年主要专注于和政府央企合作开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1865等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合并的两家公司背后的投资人也是一支豪华队伍。优客工场背后有红杉的沈南鹏、真格基金徐小平、创新工场李开复等,而王胜江的背后是俞敏洪和投资银行家盛希泰。

从规模来看,毛大庆的优客工场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共享办公领域的独角兽。这家BP(商业计划书)最初写在徐小平家餐巾纸上的创业项目,从2015年4月启动至今,不到三年共获得10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2017年12月22日,优客工场完成最新一轮近3亿元C轮融资。

数据来源:CV Source

而洪泰创新空间是洪泰基金和王胜江联合打造的创业服务生态平台。成立于2014年11月的洪泰基金,最初由俞敏洪和盛希泰创立。截至2017年年初,洪泰创新空间在中国十几个城市布局了近20家创新空间、孵化了近200个项目,其中近70%的项目拿到了早期融资。

成为“WeWork+Rocket Space”

不管美国共享办公巨头WeWork是否愿意,它都是国内共享办公企业们对标和研究的对象。而优客工场被认为是中国和WeWork最相似的共享办公企业。

对于这一点,毛大庆曾多次公开表示反对,“虽然别人都说优客工场像WeWork,但我们的定位是‘70%的WeWork+30%的Rocket Space’。”Rocket Space是硅谷著名的创业加速器,孵化了美国近一半的独角兽企业,包括Uber。

“70%的WeWork”体现在,优客工场沿用了WeWork的“二房东”模式,即租下优质低价的房产资源,装修成创业者喜欢的样子,然后以独立工位的方式卖给他们。这个依然离不开地产运营的模式,可以说是毛大庆最擅长的事情。开始创业后,优客工场先后和万科、鸿坤、阳光100等大地产商达成合作,通过资源置换等方式拿到远低于市场价格的物业。

不过,毛大庆的野心显然不仅限于收租子。除了提供办公空间,优客工场还为创业者准备了五大服务模块——导师服务、投资服务、财务服务、法律服务和银行服务。在毛大庆看来,这些能够带来品牌溢价的空间运营能力和提供孵化等增值服务才是增加获客、留住企业的重点。

“优客工场的使命,是提供一个联合办公与企业孵化空间,最终培育出更多的独角兽企业。”毛大庆2016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2017年,毛大庆多次公开强调,优客工场要打破工位的物理界限,扩充流量规模和生态圈外延。除了定期的讲座、论坛外,优客工场还为创业者提供投融资对接、财务、法律等多方位的服务。同时,优客工场还扮演资源连接器,一端是毛大庆背后的王石、潘石屹、俞敏洪、徐小平、沈南鹏等投资圈大佬,另一端是优质的创业项目。对优客工场来说,这也是“30% Rocket Space”的意义。

在这种服务场景构建和资源置换下,入驻企业逐渐变成优客工场“社交网络”生态中的一部分。这个社交网络糅合了创业者、风险投资机构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人士等。

按照毛大庆的估计,基于这种“WeWork+rocket space”的商业模式,优客工场的盈利将包括四部分:占比30%-40%的传统商业楼盘房租收入;促成企业吸引风险投资的咨询服务费用;自发创业投资基金,收取相应的管理费与分红;自有资金参与跟投部分优质项目获得的投资收益。

目前,市场上多数其他联合办公企业的收入结构中,租金收入通常占比七至八成,其余二至三成则来自创业服务等增值业务收入和政府补贴等。

和WeWork相爱相杀

2016年3月,创业近一年的毛大庆遇到了他最担心的事。

当时毛大庆希望借助国内“双创”东风,快速追赶大洋彼岸、已经创业6年的WeWork。按照毛大庆当时的规划,优客工场2016年将在国内十几个城市新开业35个项目、新提供25000个工位,同时接纳约3000家创业企业入驻。截至2015年年底,公司已在4个城市开业了7个项目,为创业者提供了3000个工位。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远在美国的WeWork突然决定进入中国市场。

在那个时间点,两家公司的差距不言而喻。2016年3月12日,WeWork获得弘毅投资和联想控股领投的4.3亿美元F轮融资,估值高达160亿美元。两天后,优客工场完成A+轮约2亿元人民币股权融资,估值接近40亿元人民币。

全球最大的共享办公独角兽WeWork入华,对中国整个共享办公行业都是巨大的震动。但有Linkedin、Evernote等巨头入华水土不服的例子在前,WeWork是否能够顺利本土化引起了质疑。

不过,在当时的毛大庆看来,除了背靠两家中国基金,WeWork在中国发展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创始人早年在中国宁波做过几年外贸生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商业文化模式非常了解。因此,他估计WeWork水土不服的可能性会比较小。

不过,WeWork在中国的扩张并没有他想象中快。从2016年进入中国至今,WeWork只在上海、北京等设立了10个办公地点。

虽然步子迈得不大,但中国市场依然是WeWork看好的热土。2017年7月,为了加速扩张中国市场,WeWork和弘毅投资及软银集团牵手,宣布设立“中国 WeWork”,在中国拥有了独立的法律实体。2017年10月,WeWork宣布扩大在华业务布局,将在2018年年初在上海及北京新开四家办公地点。

随着WeWork在中国市场逐渐扩张,和优客工场的关系逐渐走向相爱相杀。从2017年5月开始,WeWork 连续两次状告优客工场侵犯其商标权。优客工场在2017年9月回应称,并不存在任何对 WeWork 商标的侵权行为和事实。这一关于商标的争议一度让两家公司的关系颇为紧张。

在2017年11月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毛大庆位于上海的优客工场办公室迎来了几位意外的客人:WeWork CEO Adam Neumann和联合创始人 Michael Gross等。双方的会面似乎意味着关系的和解。

毛大庆和wework创始人Adam(图片来源:优客工场)

即使如此,对优客工场来说,如何在WeWork提速扩张计划前做好应对准备依然十分重要。毕竟,这个庞大的巨头依然是它不能掉以轻心的对手。2017年7月,WeWork获得7.6亿美元G轮融资,融资后估值达200亿美元,超过许多办公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截至2017年年底,其全球会员数量超过12万,遍布15个国家的49个城市。

相比之下,和洪泰创新空间合并前的优客工场有3.6万个会员和3000家入驻企业,在20座城市所有布局。

据报道,此次收购完成后,优客工场将增加35个城市、接近120个场地的布局,同时入驻的企业将达到5000家,平台会员将达到10万名。这样看起来,通过并购,毛大庆追赶WeWork的步伐明显快了许多。

联合办公的攻城略地:规模为王?

中国的共享办公创业,走过“众创空间太多,创业者不够用”的2015年,如今已经来到兼并和重组的规模化扩张时代。

过去一年,共享办公行业的整合有明显提速的趋势。除了宣布合并的优创工场和洪泰创新空间,2017年3月,联合办公企业WE+和酷窝宣布合并;2017年7月,中国联合办公企业裸心社宣布牵手东南亚联合办公龙头企业JustCo等。

巨头走向合并的另一面,是小公司们的不断倒闭。如今这个领域剩下的玩家里,还有巨头内部孵化模式的腾讯众创空间等;有媒体型空间,比如氪空间;有地产型的Soho3Q等;还有产业平台型的北京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海的云基地等。此外,多家传统开发商或“国家队”也开始入场,比如万科、金地、远洋等都推出了自己的共享办公品牌,但多数还处于试水阶段。

在目前的玩家中,纳什空间和氪空间是规模较大的两个。二者目前均获得4轮融资,氪空间累计融资额超过3亿元,估值接近15亿元,纳什空间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亿元。虽然二者规模已经不小,不过和优客工场、WeWork相比差距还较大。

数据来源:CV Source

巨头走向合并的另一面,是小公司们的不断倒闭。如今这个领域剩下的玩家里,有巨头内部孵化模式的腾讯众创空间等;有媒体型空间,比如氪空间;有地产型的Soho3Q等;还有产业平台型的北京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海的云基地等。此外,还有入场的多家传统开发商或“国家队”,比如万科、金地、远洋等推出的共享办公品牌,但多数还处于试水阶段。

毛大庆此前曾表示,到2020年,共享办公将会是一个达两千亿规模的生意。在如此庞大的市场里,随着共享办公向头部品牌聚集,其中的“小虾米们”看起来将面临更大的危机。那它们是不是就已经没有机会了呢?

共享办公行业长期从业者和观察者张承东告诉投中网记者,随着资本将这个行业快速催熟,企业整合趋势加速,下一步将走向精细化运营。对于部分小的企业来说,考虑到共享办公的地域化特征,如果没有大企业的规模化优势,可以选择某些细分赛道进行深耕。比如在某个城市针对某些特定人群进行项目的重点运营,做专做精,也不失为一种出路。

  END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s://business.sohu.com/20180105/n527291707.shtml report 8939 从规模来看,毛大庆的优客工场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共享办公领域的独角兽。文|薛小丽来源|投中网ChinaVentureNEWS﹀﹀﹀2018年1月3日,共享办公企业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