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影院、药店之后,个人投资又增渠道。8月1日起,上海市所有公交线路将打破终生经营,原则上向个人投资者进行开放。此举进一步表明,民间资本正在迅速地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进行渗透。
按照有关文件的阐述,国有经济应该集中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领域、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关系到国防安全的军事工业领域及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并具有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但问题在于在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非国有资本希望进入到一些基础产业领域。同时,在那些产业领域,由于产权制度不合理而产生的低效率现象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观。因此,对现行产业准入政策的探讨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其实,国有经济在一些基础产业领域的主导地位与民间资本的积极介入,两者并不矛盾。问题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在习惯思维中把有些概念混淆了起来。
首先是四大领域的盲目扩大化。哪些领域应该是国有经济的着力点,文件规定的应该是很清楚的,但偏偏有些人出于“谨慎”心理,把界限无限扩大。极端一点说,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没有绝对独立的经济部门,各个领域之间的纵横关系相互交织,很难用一条界线来进行区分。国退民进或国进民退应该是动态的过程,是跟随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互动关系。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国家调控能力的增强,有选择地在某些产业进行进退以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实在是很平常的事情。就在上周,日本任命了一名新的官员以负责国有股转让工作,据估计,这些国有股的潜在售价达数百亿美元。
其次,是对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理解偏差。主导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主要的、具有导向性作用的,而不是独此一家,一概排斥任何外来力量。事实上,在很多行业,特别是在一些基础建设领域,国有经济的投入还是一种导向性、战略性的投资。同时,在已经开放的一些个人投资领域,由于受资金量、回报期、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民间资本在一段时间内还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它们的介入,对于打破垄断、提升竞争意识、完善法人治理制度,却具有很大的杠杆效应。
还有,就是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绝对对立。国有经济不能只讲社会效益而完全忽略经济效益,民营经济也并非一概“见钱忘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该是相辅相成而非水火不容的关系。西欧国家的国有股转让,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总体收益不降反升,就是很好的例证。反观我们国家的一些国有经济高度垄断的行业,如电信、银行、保险,民众对这些行业服务水平的抱怨却是不绝于耳。
综上所述,在中国业已加入WTO的现实情况下,开放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国有经济应该引入新鲜血液,民间资本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共同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