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都出现了减速的过程。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经济的现实增长率已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约平均10%左右,过渡到1998年至2001年的7%-8%之间。这一趋势将左右本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
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在上周五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座谈会”上发表的观点。
刘国光说,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延续约20年的高速增长。1978年至200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这一增长速度,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大致相近,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期大体也持续了20年左右。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都出现了减速的过程。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中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减速的情况。
刘国光认为中国现实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背景是:经济发展由资源、供给约束型转向市场、需求约束型,由粗放的数量扩张型转向同时追求效率与质量的集约增长型;中国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压力。同时依靠制度变革带来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主要是农村劳力和资源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的势头减弱也是增长下降的一个原因。
但是,他同时强调中国经济仍蕴含着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目前,无论从需求的角度还是从供给的角度看,支持经济增长的力量依然很雄厚。因此,中国经济的减速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仍能保持相对快速的增长势头。中国经济在本世纪初可以实现7%-8%左右的平均增长率,考虑到国内外发展条件的变化,个别年份升至上限9%,降至下限6%,也是有可能的。只要在此范围内起伏,均可视为正常的发展。
针对现实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事实,刘国光认为,这是我国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结果。他说,现在我国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都有较大的余力没有发挥。人力方面,大量劳动力资源未充分利用,以致就业压力增大;物力方面,产品严重过剩,生产能力闲置,社会库存增加;资金方面,更是供大于求,今年6月底金融机构的存贷差已达到34007亿元,即目前有1/5的银行信贷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大量的储蓄无法转化为投资。
刘国光预计,今年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比去年加快。虽然我们不能指望现实的增长速度回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位数的高峰,但是经过努力,把未充分利用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动员起来,现阶段的潜在增长速度是可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