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今年4月30日,深沪两市共有1173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1年度和今年一季度的经营业绩。在上市公司如期披露完毕其年报和季报业绩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市场上市公司的2001年报和今年一季度季报整体凸现出了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年报整体业绩水平大幅度下降。在1173家上市公司中,2001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6.41%,净利润同比下降21.71%;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4元,比上年同期的0.20元下降了32.8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的7.14%下降了22.55%。这是沪深两市平均每股收益水平自1995年以来出现的第三次,也是幅度最大的一次下挫,前两次大幅下挫的时间分别是1996年、1998年。
深市年报业绩水平严重低于沪市。在业绩普遍下降的同时,深圳上市公司2001年报平均每股收益只有0.06元,仅仅相当于上海市场0.18元的1/3。过去,深圳市场曾被誉为盛产绩优股的市场,形象远远好于上海市场,但现在情况却出现了逆转。
年报业绩巨额亏损公司明显增多。最突出的例子有ST中华(000017)形成的22.57亿元的净利润亏损,平均每股亏损4.71元,创出上市公司亏损之巨的历史记录;此外,深康佳A(000016)、粤美雅A、ST英达(000030)、ST科龙(000921)等公司的亏损金额也十分巨大。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巨额亏损的上市公司多数集中在深圳市场,它们对拉低深市平均每股收益水平的“贡献”最大。
巨额亏损公司的年报与季报反差巨大。深沪市场有10余家公司实现了从年报亏损到季报盈利,其中包括出现巨额亏损的深康佳、ST科龙、深赛格(000058)等,而像ST中华A这样在去年年报中创出历史亏损记录的公司,今年一季度也只形成了1678.84万元的净利润亏损,每股收益减亏到了-0.04元,反差十分巨大。
而仔细分析上市公司去年年报和今年一季度季报所呈现出的四个显著特征,我们又不难发现,巨额亏损公司创记录式地亏损额和年报业绩出现亏损公司数量的增多(2001年度1173家公司中共有1022家公司实现盈利,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87%,较2000年度的8.71%又进一步扩大),不仅使得市场平均业绩水平同比出现大幅度下降,而且也使深市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整体远远落后于沪市上市公司(巨额亏损公司多出自深市),深市上市公司年报与季报为什么如此反常呢?这又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市场信息呢?巨额亏损公司出现的原因,从表象来看是受会计政策调整的影响。不少亏损公司,尤其是巨额亏损的上市公司把去年亏损的主要原因归究于新的会计制度将四项计提增加到八项计提,都认为在新会计制度下,提取减值准备和追溯调整是造成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
但实际上这种非经营性的亏损,往往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有效手段。由于减值准备如何计提、计提多少、如何追溯调整,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部分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对2001年或之前减值准备的追溯调整,为2002年的经营减轻负担,并最终取得业绩增长或者实施资产重组,从而达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深康佳,公司在去年亏损7个多亿,但今年一季度则盈利1600多万元。2001年康佳清理彩电及其他库存产品达到150万台,这项跌价损失占到了公司去年亏损总额的55.79%。通过对存货资产超强力度地清理,公司最终在今年一季度放下包袱,成功扭亏;此外像深赛格去年期间费用大幅度增长(三费增长率达到54%),在主营业务持续低迷、投资收益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去年年报净利润亏损3.39亿元,每股收益达到-0.47元,但在今年一季度也同样实现了1433万元的盈利。
当然,造成上市公司年报亏损后季报扭亏的因素还很多,如行业复苏因素(如化肥行业)、资产重组完成后置换进入的资产开始发挥效用(例如深南光(000043))、季节性因素(白酒行业)等等,都可能在局部上对某一公司季报业绩扭亏提供帮助。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在去年年报中,多数亏损的上市公司均采取了“壮士断臂”式的利润调节,把今后几年压在企业身上的经营包袱全部留在了2001年,从而得以轻装上阵,重新实现业绩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从沪深两个市场上公司年报和季报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年报巨额亏损的上市公司多数来自于深圳市场,而深市上市公司平均业绩水平也远远低于沪市上市公司,这是否就反映出深市上市公司不值得投资者予以关注了呢?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发现,从今年年初开始,深圳市场的深圳本地股和广东本地股都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利好,即当地政府将效仿上海市推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方法,加快促进当地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实现产业整合。
近期以来,深圳市政府准备对六家大型国企进行国际招商(能源、水务、燃气、赛格、公交、商业银行),就是一个实际的步骤。这也为深市上市公司在去年年报业绩巨额亏损、今年一季度部分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现象,赋予了浓郁的资产重组色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分上市公司业绩的异常波动,最终将反映到深市本地股的资产重组过程中去,年报及季报利润的调节,对于这一类上市公司来说,只是其完成企业自身二次锻造所运用的“组合拳”中的一个招式,资产重组才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