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体现为“价廉”;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则体现为“质优”。入世后我国在世界的“制造中心”地位日益显现,这正是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全球资源分布不均匀。而经济一体化趋势要求各类资源在全球流动以实现优化配置。资金、技术的快速流动已体现了这种趋势。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由于多种原因却难以快速流动,因此吸附劳动力价值较多,且易于流动的产品成为代替劳动力流动的最佳载体,我国服装等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正体现了这种趋势。最近QFII看好的上市公司中,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公司成为选择对象。服装、化学原料药和汽车零配件等行业劳动力比较优势明显。
服装行业
纺织行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10%左右,从业人员占14%多,出口创汇占全国创汇的20%,净创汇占全国的150%多。因此说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创汇行业。服装行业属纺织行业的子行业之一。2002年服装行业占纺织行业的比重,总资产占31%,从业人数占54%,出口创汇占86%,利润总额占57%。其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创汇型特点更加突出。
服装是吸附劳动力价值且易于流动的最佳载体
当前国际制造业技术日新月异,但服装业靠人工缝纫制作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加之服装产品属于最终产品,上游纱线、面料等原材料已经吸附了大量的物化劳动,因此服装成为吸附劳动力价值的最好载体。如工资占总成本的比重,纱线等初级产品不到10%,而服装累计达60%多。目前国际分工中基本形成发达国家是纺织品服装消费中心,发展中国家是生产中心的格局。近年来北美、西欧、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纺织品服装的本地生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仍不断拉大,如北美对纤维制品消费需求每年增长2.1%,而纤维加工量却每年下降0.2%。
我国服装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具有持久性
服装具有的特点使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美国Werner国际咨询研究所提供的2000年国际纺织服装业每小时美元工资数据显示,我国纺织服装业每小时工资为0.69美元,排名世界第48位。分别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西欧的1/20左右,韩国的1/8;与其它纺织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明显,但我国纺织业工人的劳动技能、勤奋度和组织纪律性等综合素质要远远胜过他们。
1980-2001年世界服装出口总额增长4.86倍,而同期中国服装(相关,行情)出口增长了21.81倍,美国增长5.56倍;发展中国家泰国、印度分别增长13.26倍和10.22倍;从1994年起中国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位居世界第一。2001年我国大陆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额的18.8%。排名第二的香港区,占世界出口额的12%。实际上香港出口中大部分为大陆的转口贸易。如果加上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我国的服装出口在世界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
根据WTO2001年度报告数据计算,在世界主要服装进出口国家中,中国的服装竞争力系数(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0.94,接近最大值1,居各国之首。同年墨西哥和意大利的竞争力系数为0.37,法国-0.36,德国-0.48,美国-0.77。
近几年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但我国中西部的劳动力优势还远远没有释放,随着西部开发的推进,我国劳动力优势将为纺织业出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至少在未来十几年内,在平等竞争的前提下,我国服装业具有绝对的国际竞争力。
服装行业出口空间巨大
我国服装出口额从1978年的7.1亿美元增长到20002年的411.亿美元,年均递增18.4%,这是在国际贸易配额限制的束缚下取得的成就。多年来中国向设限区出口服装只占该区进口额的的5%左右,而向非设限区出口的服装占到该区进口额的35%。入世后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将加速国际化,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是中国成为世界服装加工厂的主要的条件。
WTO的《纺织品服装协议》中规定了纺织品设限国在2005年以前必须分阶段取消配额限制,但由于取消的比例是针对数量而不是金额,对4类产品也未规定每类必须取消的比例,因此在前三个阶段中,发达国家取消配额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价值的纱线、织物和制成品。而高附加值的、对其冲击较大的服装的配额,被发达国家挤到最后阶段取消。如美国最后阶段应取消配额比例为纱线12%,织物59%,制成品13%,服装83%。因此2005年配额完全取消后,我国服装的出口空间将被彻底打开。
服装上市公司分化加剧
服装行业2002年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2.43%和7.22%,而22家服装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增长14.69%,净利润大幅下降31.28%。上市公司与行业走势形成鲜明反差。22家公司加权主营利润率为24.58%,比2001年下降2.8个百分点,所得税占利润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19.99%上升为22.97%,是导致盈利下降的主要因素。
业绩分化是服装板块多年的特征。2002年有11家净利润增长,10家下降。雅戈尔(相关,行情)(600177)在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02年靠多元化经营,净利润继续增长14%。雅戈尔净利润达3.99亿元,是其它21家公司净利润总和的60%,是服装板块的主要利润来源;红豆股份(相关,行情)(600400)靠新产品开发和规模扩大,使净利润增长17%,是服装板块中潜力较好的公司;帝贤B(相关,行情)(200160)靠服装及造纸业务使净利润增长74%,进入深市净利润增长公司前10名。2002年服装板块中业绩降幅较大的公司有茉织华(相关,行情)、综艺股份(相关,行情)、远东股份(相关,行情)、多佳股份(相关,行情)、美尔雅(相关,行情)等。
雅戈尔是服装行业的龙头公司,1995年至2002年,公司主营收入、主营利润和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9.88%、41.66%和38.94%。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据中国服装协会排序,雅戈尔多项指标名列行业第一。为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公司开始实施向上游产业延伸战略———建立新型纺织面料基地。公司与伊藤忠、日清纺等知名跨国公司合作,占地200亩的雅戈尔纺织城,2003年将陆续投产。除雅戈尔外,主营业务覆盖面料和服装的鲁泰(相关,行情)(000726)、黑牡丹(相关,行情)(600510)、凯诺科技(相关,行情)(600398)竞争力较强,发展前景看好。
化学原料药行业
化学原料药,是指用于生产制剂药品的药物活性成分,属于生产资料类商品。商品属性决定了原料药市场竞争的焦点在于产品的质量及价格,因此,生产成本控制是构成原料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原料药产业工艺技术水平的升级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原材料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低成本的固有优势得以发挥,一些品种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不但实现了进口替代,还大量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化学原料药企业抓住“产业转移”的大好发展机遇,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2002年,化学原料药出口额达29.88亿美元,同比增长28.07%。
依靠科技进步,我国在青霉素、维生素C、解热镇痛、皮质激素等传统品种上已形成相对竞争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青霉素的国际市场份额已达60%以上。“九五”期间,我国维生素C的综合收率从48%提高到60%,成本较国外企业约低30%,也迫使武田、罗氏等企业相继从行业中退出。天药股份(相关,行情)(600488)经过两次重大技改,不但将罗素公司的皮质激素产品挤出中国市场,拳头产品———地塞米松也占到亚洲市场的50%。在一些新兴品种上,我国的原料药企业近年来也有较大的进步,例如海正药业(相关,行情)(600267)的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经过两年的建设,产销量均有较大的提高,2002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6.33%。
汽车零部件行业
近几年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势头强劲,2002年出口23多亿元,同比增长144%。这主要因为国内劳动力成本较低(每小时人工费用仅为美日的1.7%左右),因而国际汽车巨头如福特、通用增加中国的采购,年采购额已接近10亿美元。同时国际零部件厂商如美国的德尔福、日本的电装、德国的博世等三家世界级零部件巨头,纷纷将零部件生产转移到内地,以降低成本。2002年我国汽车销售同比增长35.35%。从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周期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国内汽车产业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从而继续拉动零部件企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零部件类上市公司有20多家,既有万向钱潮(相关,行情)(000559)、威孚高科(相关,行情)(000581)这样的优势企业,也有上海汽车(相关,行情)(600104)、一汽四环(相关,行情)(600742)这样依托大的汽车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较强赢利能力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