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化股份(相关,行情)近日的一则公告称,接大股东太原化工集团通知,山西省高院委托上海新世纪拍卖有限公司将于7月18日下午拍卖被司法冻结的6000万国家股。太原化工集团共持有24837.6万股国家股,6000万国家股可能拍卖易主,还不会影响到其对太化股份的控股权。但对一家上市上久便很快出现业绩下滑的公司来说,“后院起火”绝对不是好消息。
对于太化股份,投资者不会感到陌生。本报去年9月在该公司刊登年报后指出,太化股份至今虽未上演新股业绩“变脸”,但其隐性“失血”问题却不容忽视。2001年中期,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8.68%和14.31%。在业绩平稳增长的背后,太化股份至少有两方面的难言之隐。其一,应收款项膨胀,其二,经营性现金流量为负值。从原因上分析,太化股份经营性现金流量难以呈正数,肯定与公司应收账款的膨胀有关。事实果真未出所料,太化股份非但巨额应收账款至今未能“消肿”,而且业绩出现大幅滑坡。2001年公司取得净利润4091.06万元,同比减少11.58%。若扣除投资收益、补贴收入等非经常性收益,公司净利润只剩2991.26万元。2002年业绩继续滑坡,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67.86%。
据中国石化(相关,行情)称,2002年一季度,国际原油价格从3月份开始明显回升,布伦特原油月平均价格从1月份的19.92美元/桶和2月份的20.32美元/桶上涨到3月份的24.19美元/桶,季平均价格从去年四季度的19.92美元/桶上升到一季度的21.48美元/桶,但仍比去年同期下降18.4%。考虑到国内原油价格比国际原油价格滞后一个月的因素,中国石化一季度原油平均实现价格约为人民币1010元/吨,同比下降27%。从油价的变动情况看,太化股份应该是先忧后喜,还难以称其被油价下跌所“扼杀”。实际情况是,一方面,2001年下半年以来化工产品价格滑坡,另一方面,煤、苯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跌,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率急剧“缩水”也就不足为奇。正因为此,2002年首季,太化股份主营业务收入减少11.63%,主营业务利润减少36.16%。
上市满一年便业绩“变脸”,实际业绩低于盈利预测,这样的故事在上市公司中有许多。太化股份的上市恐怕属于典型的用直接融资解决国企困难的案例,该公司是太原化工集团把部分优质资产剥离上市,又与母公司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报曾经指出的“大股东所欠应收账款数额明显抬头”问题,迄今仍未完全解决。2001年中期应收账款中大股东欠款占2.026亿元,2001年末大股东欠款仍有15741.83万元。另外,太化股份认为自己已与控股股东做到“五分开”,但两者间的关联交易还是不少。2001年发生的关联交易包括:采购产品原料及使用劳务等共支付3609.61万元;销售产品及电、汽等共计收取9093.24万元。
据了解,即将被拍卖的6000万国家股,起因是太原化工集团与中国光大银行太原支行间TDI项目贷款纠纷一案,山西省高院冻结了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国家股7000万股。太原化工集团是1997年由太原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改制设立的,实际上就属于经济学家们所归类的存续企业。太原化工集团注册资本达10亿元,如今却因贷款纠纷而被迫失去6000万太化股份国家股,足见其经营运作实在不乐观。存续企业出现危机,原先剥离进入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又难以产生良好回报,这些对太化股份来说都不是好消息。6000万国家股易主后,太原化工集团对太化股份仍然是“一股独大”。
看来,投资者有必要更多关注太化股份的公司治理,防止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