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寻找失去的“奶酪” 彩电业逆境谋变
http://business.sohu.com/
|
|
康佳亏损近7个亿;长虹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11.14%;在港上市的TCL国际利润较上年下降了32%;创维产销量虽挤进三强,但业内对其能否赢利仍打有问号———
伤口还流着血
4月27日,康佳在一条不起眼的公告中透露:“因工作需要,本公司总裁梁荣先生调往华侨城集团公司任职。”
这位上任仅10个月的总裁被叫“下课”,业内人士看来倒很正常,因为去年康佳亏损近7个亿总得有人站出来担当。
其实,康佳的巨亏不过是去年彩电业一处“伤口”而已,其他同城兄弟的日子过得也好不到哪里去。
行业老大长虹侥幸逃过亏损,但赢利能力在减弱,其主营业务收入实现95亿元,同比下降了11.14%,完成利润1.1亿元,同比下降33.69%。去年的新霸主TCL销售彩电620万台,但毛利空间有所收窄,以至在港上市的 T CL国际承认利润较去年下降了32%。
业绩一向稳健的海信也卷进了漩涡,主营业务收入由2000年的43亿元降为38亿元,利润由净收1.2亿元变成亏损近1800万元。
创维产销量虽挤进三强,但业内对其能否赢利仍打有问号,因为创维数码公布的中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仅17.6亿港元,而亏损却高达6600万元港元。
谁动了他们的“奶酪”
康佳、海信、长虹等公司曾名列绩优股之中,目前出现行业不景气、公司盈利大幅下降的局面,究竟是谁动了他们的“奶酪”呢?
大家无一例外把矛头指向恶性价格战。康佳在年报中就表示:“持续价格战致使行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企业获利能力迅速减弱”。海信的解释与康佳如出一辙:“行业出现竞相甩卖现象,出现过度价格竞争,经营环境不断恶化。”
尽管各彩电厂家都呼吁不要再进行“自杀式”的降价,但目前来看他们根本绕不开这道坎。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下,要让彩电企业不以利润的减少换取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几乎不太可能,因为没有地盘就面临清洗出局。
如果把“奶酪”的丢失仅仅归咎于价格战有失偏颇,至少过去在政府和银行的“关照”下,彩电业盲目追求规模,创新能力不强也是结下恶果的种子。
而在技术水平上,我国彩电业仍较日本等发达国家落后2至3年。以研究与开发密度来衡量,国外家电企业一般为6%至7%,而国内家电企业最低的只有2.17%。由于无力投入研发,不能掌握核心技术,彩电业提高利润的“瓶颈”越箍越紧,结果去年价格下跌使行业利润损失近30亿元。
从彩电业逃离
低水平竞争,赢利能力锐减,寻找新亮点成为一种响亮的声音。
主流厂家越来越表现出无力恋战的倾向。康佳在去年启动战略转型,虽然号称彩电仍是其“命根子”,但在移动通讯、信息网络业上表现出了极强的“触电欲”; T CL更是在手机、电脑、白色家电、软件业全面开花,而去年在手机业务上斩获3个亿利润的万明坚更是进入重组后的 T CL集团核心管理层,多少可以看出 T CL战略目标的修正。
主流厂家尚且如此,而非主流厂家就更是无心恋战。福日股份拟向日立(福建)数字媒体有限公司转让3748余万元的背投电视项目资产,以便退出彩电领域专注笔记本电脑业务;乐华正四处寻找能够接手其惠州生产基地的买家,并向长虹频送秋波;而早在2000年底,老牌彩电企业南京熊猫干脆把彩电业务从上市公司剥离,原因是此项业务已成为赢利障碍。
转型之路还长
从彩电业逃离,但逃向何处,哪里才是安全的避风港?目前来看,大家都还没有找到最好的求解方程式。
康佳把手机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的“突破口”,去年手机的销售收入为5.3亿元。在看似诱人的 I T产业上, T CL、创维、长虹、海信、海尔等都曾整齐划一地站到起跑线上。然而到了今年年初,不利消息接踵而至,先是创维停了 P C项目,再后海尔宣布退出台式电脑制造业务,继而 T CL也承认去年电脑业务亏损了近1750万港元。
对于信息家电这条未来之路,彩电企业目前仍在苦苦求索。两年前, T CL、海信等就分别提出了3 C(电子、信息、通信)合一的转型构想,从“维纳斯计划”到“机顶盒”,从 T CL的“HiD一键飞”再到海信的“互动 I TV”,其市场表现均乏善可陈,成为概念正确但赢利遥远的产业“太阳”。
不少彩电企业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突围之路在哪里?
长虹率先把宝押在了背投电视身上,结果以18%的市场占有率成功阻击松下、东芝、三星等的逼人势头,难怪重出江湖的倪润峰喊出了“彩电业的春天来了!”创维也试图摆脱降价老路,在国内外率先开发出了等离子电视、 L COS液晶背投电视等高端产品,心中有底的黄宏生甚至当着媒体的面大声说:创维要“笨鸟先飞、笨猪出笼”!
此外,整合与合作正成为目前彩电业突出重围的捷径选择。
1月8日,海尔与三洋就宣布产品互借销售渠道进入对方市场;4月9日, T CL与松下决定在技术开发、零部件供应、贴牌生产、渠道开放等方面进行合作,紧接着又成功地让国有股份减持为相对控股,并引入东芝、住友两大日本产业巨头参股。
对此,业内人士评价甚高,认为中国彩电企业引入外国资本和合作伙伴,有助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多元股权的治理体制,从而可以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对中国彩电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
2002年5月3日09:39 |
|
|
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