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红五月"的破灭,又有市场人士开始谈论六月筑底,那么六月份的行情究竟可能如何演化,六月真的会成为"筑底月"么?
笔者尝试着从基本面、技术面作简单分析。
就基本面看,由于六月份不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估计业绩对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政策面仍将成为基本面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笔者认为,六月的政策面可以分成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延续新股市值配售、降低佣金的"利好"政策,以"稳定"市场为目的。自年初以来,管理层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利好,到六月份,很难想象政府能够再出台强有力的利好政策。最多是对保险资金入市的限制有所松动,而笔者在前不久已经分析过,即使政府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他们也会在一个极端缺乏流动性的市场有不足回旋之感,自保尚且不足,更谈不上"稳定"了。至于最为人所关注的国有股减持问题,相信在十六大即将召开、政府即将换届的背景下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另一条线索是在五月份悄然加速的规范监管,继海王生物(相关,行情)披露受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后,长江控股(相关,行情)也披露被证监会稽查局调查,相信在六月份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受到监管层的查处。尽管已经经历了中科创业、银广夏(相关,行情)等重磅打击的中国证券市场不会对这一类消息作出什么过度的反应,但是这些事件传递出的上市公司治理依旧混乱、中小股东利益缺乏保护的信息将对潜在的多方力量造成打击,中长期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总体来看,六月份的证券市场很可能进入政策的"真空期"。毕竟,管理层手中的政策牌是有限的,在连续的利好政策都不见效力的情况下,不排除其采取一段时间放任自流的做法。资金的供求平衡将决定六月市场的走势,在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天平上,技术走势将对六月行情发挥主要作用。
笔者认为,六月份并不具备筑底和转强的基础。在五月份有效击穿1575—1700点箱体以后,这个一度被不少投资者寄予希望的"跳板"已经变成了大盘的巨大阻力区,它对市场的巨大压力在从五月中下旬大盘的走势中时时体现出来(比如5月12日仅仅持续了一日的反弹)。在看到上有重压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市场下方在到达1350点以前并没有实质性的支撑。至于为何近两个交易日市场走势相对缓和,笔者认为这更多的是由于有投资者对政策利好抱有侥幸心理,但这种侥幸心理最多能暂时减轻市场的抛压,却不能为市场提供新生的多方力量,大盘的下跌不过是被延后几个交易日罢了。
笔者认为,1380—1400是六月份比较关键的区域,如果上证指数(相关,行情)能够以比较快的速度到达这个区域,由1380—1500点的反弹可能较早展开,反弹的时间也会较长;如果大盘以阴阳相间的方式较缓慢的到达这个区域,反弹的力度就会弱得多。
因此,六月份的行情并不乐观,尽管还不至于创出本轮熊市的新低,但六月份的月K线仍有很大可能是一根阴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