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价量关系是把握大市走势——尤其是短中期走势的关键,而天量级成交则对判断阶段性顶部的形成有特殊的意义,这是业已为沪深股市的历史走势所证明了的。
类似本周一这样伴随着罕见的跳空缺口而发生高达898亿元(两市会计、下同)的巨额成交(历史第二大)的现象,中国股市近年曾出现过三次。兹将这三次前后价量变化的情况分析比较如下,再来与本次进行对照研判:
第一次:1999年6月25日,跳空缺口不大且即日补回。成交833亿元(历史第三)。此前两周的日成交已维持在四五百亿元的高水平,放天量后一连两日减至617亿元与655亿元,至第三日以689亿元是中期顶(即“5.19行情”顶),其后急剧萎缩至日成交一二百亿元的低水平。其模式可归结为先见天量随即见天价,之后以成交急速下降确认中期顶。
第二次:2000年2月17日——春节长假后复市第四日,虽然三日前(即复市第一日)曾见巨型缺口并随以高成交,但当日(17日)的缺口只是中等并即日封闭,成交则创出迄今为止的历史天量并见短期顶。此后日成交急速下滑至314亿元并转入调整,六周之后才再创新高,但成交一直只在400亿元上下浮动。其模式是天量只形成短期顶,半年后才进入天价区。
第三次:2001年10月24日,此前一日因暂停国有股减持跳出巨型缺口大盘涨停,但成交有限(291亿元);即使是24日亦只有395亿元。其后因日成交“跳水”至不足百亿元的地量,股指被打回原形;六周后因成交一直低迷虽勉强创出新高但也形成中期顶。其模式可简述为:阶段性天量因前后成交低迷导致短中期顶的出现——实际上因后一顶部超出前一顶部不多、可视为一次性见顶。要说明的是这第三次虽然成交欠规模而不与其余各次同处天量级次,但在受政策推动而引爆和股指所处位置这两方面与本次极为接近,也具一定可比性故亦引以参考。不但第三次发生天量的点位(1673~1708点)与本次(1690~1748点)相近,第一次(1591~1705点)与第二次(1615~1770点)亦与本次相接与重合。多次历史天量汇集于这一区域恐非偶然,值得我们今后密切关注。
以上的综述表明:无论是历史性天量或阶段性天量,不是产生短期顶就是产生中期顶。至于是哪种性质的顶,则主要取决于放出天量之后的成交,而能否保持290亿—300亿元的日均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低于这个水平,萎缩过快过甚,见中期顶的机会就高;反之,则经过调整后市还会有戏。此外,与见天量前的获利盘(以整波升浪的起点计算)是否丰厚,以及放量时是处于年初、年中还是年末(上列三次恰好各代表一个时段)亦有一定关系,这主要考虑到大资金运作的周期。
如是观之,本周的天量见一个短期顶(不一定是本周高点,可看到短线调整完再次冲高之后)应无疑问,但是否会演变成中期顶还有待日后的成交加以证实,前提是成交不能太快收缩。
坚持逢高派发
在本栏今年3月16日与3月23日笔者展望“后”两市行情的目标点位时,曾估计始自1月下旬的此轮反弹“其高度极限是1750点(沪)与515点(深)(深综指因是强势指数亦不排除冲至530点)。”此后大盘虽然历经跌宕反复,仍始终坚信股指在春节平台筑底成功后必然会展开年内第二轮上攻。三个月前的预测,至本周已大体实现,只是还未完全实现,因为尚欠有限的一点空间。好在行情还不能说已全部走完,估计经过短暂的调整后还有希望补足。那末,会不会因为出了停止国有股减持的大利好就突破上述的目标呢?笔者不敢说一定不会,但可以较有把握地说即使超出,也高不到哪里去了。故此不必太关注到底能否创新高、高出多少,而只须注意逢高派发就是了。至于对后市如创新高是否见阶段性顶部的判断,可以把它简单化为虽创新高但成交上不去、大大低于本周一两市成交合计900亿元的天量;或者创新高的同时再创天量——特别是当两市成交逾千亿元、甚至1200亿元时,应第一时间,果断清仓离场。因为以往沪深股市曾有不止一次的先例:凡A股的平均加权换手率高达7.5%~8%上下时,大盘起码要见一个短期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