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24日沪深两市在国务院关于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这一重大利好消息刺激下,股指跳空高开,上证指数(相关,行情)开盘1704点,收盘1707点,大涨144点,涨幅高达9.25%。同时沪深两市放出巨量,创出了自2000年2月17日以来的最大成交量。面对“井喷”式的上涨行情,包括机构在内的许多投资者都感到十分突然,似乎事先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许多投资者在利好出台后匆忙建仓,结果使得自己仓位成本过高,在指数回调的过程中获利不多。今天我们介绍一种利用国债走势预测股市走势的方法,它能够利用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内在的资金联系,准确把握股市的运行方向。
国债市场与股票市场存在内在的资金联系。自2001年7月股市大幅下挫之后,许多机构为了规避股市下跌可能对资产带来的风险,纷纷将资金投向收益相对比较稳定,风险相对较小的国债市场。机构这种将本应投资于高收益股票市场的资金转移到低风险、稳定收益的国债市场的做法,除了考虑流动性的因素以外,确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股市的深幅下跌不仅使一些机构的资金深套其中,而且使得尚未进入股市的资金变得更加厌恶风险。但是,资金追求高额回报的本性不会改变,一旦股市行情趋于活络,股指进一步下挫的可能性被消除,在利益驱动下,原本投资于国债市场的一部分资金必然会回流到股市里来。机构这种在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跨市场操作有其严密的操作计划,资金在两个市场之间流动转换的决策是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利率、债市和股市市况等诸多变量做出的。这里面不乏一些消息灵通的机构,他们在股市利好消息出台之前就能够提前知晓,使得国债市场中的一部分资金早在股市利好出台之前,悄悄地从国债市场套现,将资金用于投资股市。这部分资金在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流动,必然反映在两个市场的相对走势上。
在一般投资者看来,国债走势与股票市场的相对走势呈现此消彼涨的态势,即国债涨,股票跌;国债跌,股票涨。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通过计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13种国债与上证综指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见附表),我们发现其中的6只与上证指数呈现正相关,以97国债(4)的正相关系数最大,为0.59。有7只国债与上证指数呈现负相关,以21国债(3)和21国债(7)的负相关系数最小,分别是负0.89和负0.63。因为没有一个指数可以体现国债市场的整体走势,因此,我们姑且使用21国债(3)和21国债(7)作为与股票市场走势此消彼涨的参照物。事实上,根据“梁氏短期风险模型”显示,在6月10日21国债(3)开始显露走弱迹象,随后在6月14日收盘前,21国债(7)出现弱势形态,两只与股市走势呈负相关的国债在一个交易周内相继出现颓势,不能不认为机构正在悄悄地从债市撤离。根据“债市股市互补说”,在债市即将转入弱市的时候,股市存在转强的可能。这一点在6月21日和24日中得到充分的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