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生态报告之民企脸谱 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而一年后的宪法修正案也明确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在此后一段时间,民营经济成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78年。一个叫张宏伟的年轻人,从农村来到城市,除了乡政府所开具的一封介绍信和一身力气之外,他是一无所有的。当时他带领着一帮人开始起早贪黑地搞起了建筑业———一个小小的包工队随后就诞生了。从那时到现在的二十年间,这个包工队逐渐地发展成了建筑公司,再到拥有多家上市公司、涉及基建、建材、港口、金融等多领域的民营企业集团———东方集团,张宏伟本人也在最近闭幕的全国工商联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第一次创业 事实上,这一事例被视为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典型写照。从1978年到1988年,国内民营经济经历了起步和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的知名民营企业就草创于此阶段,这一时期,被今天研究民营企业发展的学者们称做“民营企业的第一次创业时期。” 当时的民营经济大多是以小型私人投资和家庭经营的经济组织形式出现,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城镇小手工业。这些企业一般规模都非常小,而且很分散,往往被称为“个体户”;1981年,伴随着个体工商户可以请帮手学徒的政策,全国各地的雇工经营现象不断出现,并催生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第一批私营企业老板;以1982年党的十二大为标志,国家关于发展个体经济的方针基本形成。在从1982年开始的随后几年中,个体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下海”潮中,一批放弃体制保障的人,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以他们的学识和胆魄开创民营经济的新境界:四川的刘氏兄弟放弃公职去农村养鹌鹑,开始了希望集团的创业;不怕坐牢的牟其中借了300元钱开办了“江北信托服务部”,后来发展成了南德集团;四通的段永基开始在北京中关村创业。 争戴红帽子 不过,在当时习惯了公有制和国营企业的中国社会,民营经济基本上还处在一个“潜滋暗长”的阶段。当时中央对私营企业的政策是“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虽然默许其存在与发展。但在社会上民营经济依然不受重视,颇受排挤,加之持续不断的“姓资姓社”之争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使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们不敢显山露水,纷纷“走关系、找靠山”,挂靠在国有单位,为自己找顶“红帽子”戴上,形成了“假集体”现象。例如,娃哈哈集团老板宗庆后没拿国家一针一线,头上却带着一顶校办企业的帽子,成为中国文教系统中最大的企业,而这顶“红帽子”曾几次救他于危难之中。借着“红帽子”的保护,一大批民营企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而民营企业戴的“红帽子”也落下了日后产权不清的毛病,在后来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上引起了不少的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