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年初时强调,今年将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监管。各银行因此开始了疯狂的处置不良资产行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年初时强调,今年将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监管。各银行因此开始了疯狂的处置不良资产行动。工行、农行的不良贷款抵债资产拍卖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行、建行的叫卖声也是此起彼伏。
“被迫”走上叫卖之路
此前,四大银行谁也不愿举起拍卖之槌,让不良资产变现,而是让其长期躺在账面上。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在央行没有下令清收不良资产前,谁都不愿看到自己的银行账面利润减少。
中国银行资产保全部总经理董建岳向记者介绍,按现在银行监管的规定,当银行收取抵债资产时,银行账面上的不良贷款将变为待处置资产。此时,银行账面上并没有出现损失。但待处置资产一旦重新评估折价变现,银行的损失立时显现,而变现过程中产生的税费和其他相关费用均应在当年列入“营业外支出”。支出的大幅增加,必然冲减银行当年的利润,影响银行当年业绩考核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当年处置的抵债资产越多,折价变现产生的损失和相关的税费就会增加。
但是,今年以来,四大银行却为何急于要将这些抵债资产脱手呢?迫于央行的压力是一方面原因;另外,这些抵债资产拖延的时间越长,贬值越多,损失就越大。为早点变现,各家银行才不得不走上叫卖之路。
目前各家银行的认识一致,积极把抵债资产变现,抓清欠,千方百计降低不良资产率。如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都成立了专门的资产保全部;“中行不良资产处置信息系统”也于今年3月25日正式上线启用,将这些不良资产通过互联网面向社会寻找潜在的投资者、购买者和合作伙伴,从而寻找最优的处置价格和处置方式。据介绍,目前中行37家分行上传了总共725笔资产,账面总金额达到120亿元人民币。
在现金清收的同时,各银行处置实物资产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中行已经开始尝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债务重组、债权转让、以物抵债、风险代理、委托清收等手段对不良资产进行盘活和清收。
“有利可图”为拍卖添火
目前,银行采用拍卖竞投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很流行,且场面火爆。据了解,建行于今年5月首次利用了拍卖的形式大规模集中处置抵债资产,山东、广东、辽宁等6分行分别与相关拍卖公司签订拍卖协议。6月3日至9日,全国的建行系统在上海、广州、重庆、天津、哈尔滨、西安、武汉等24个城市同时举行了拍卖活动,拍卖的抵债资产项目共涉及2000多个,总金额达40亿元;中行的江苏、湖北、辽宁、山东等十多家分行今年上半年已累计拍卖抵债资产102次,账面价值8.3亿元。据中行资产保全部总经理董建岳介绍,中行上半年因此而收回现金157.03亿元,使不良率下降了2.28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资产保全部关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举办抵债资产拍卖活动有四方面的好处:一是能够有效发挥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势,促进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项目的联合和重组,拓宽合作的空间和领域,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二是可以从不良资产的集中处置中获得规模效益,节约人力和费用投入,有利于处置方法、手段的创新和经验的积累;三是通过周密组织,集中处置,把举办大规模拍卖活动作为推进银行抵债资产处置“公开化、市场化、程序化”的样板工程,创出品牌;四是可以营造声势、吸引社会机构的注意力、寻找商机,将银行现有的、符合拍卖条件的存量抵债资产向国内外投资者出售。关经理说,今后,建行将每年定期举办抵债资产集中拍卖活动,使其成为推进全行抵债资产处置工作的重要手段。
中国银行资产保全部总经理董建岳认为,拍卖之所以火爆,从目前各行举行的几次拍卖活动中可以看到,拍卖的抵债资产,大多为房地产或未建成的土地以及经营者无法变现抵押给银行的商铺,这些大都是经过挑选的有潜质、有市场卖点的资产;与有实力的中介机构合作,对拍卖物进行充分而准确的评估;结合实际设定“有利可图”的拍卖方案,合理、科学地制定价格,并在税费问题上采取透明化、双方负担的原则。
董建岳说,在处置方法要敢于突破,中行就制定了一条许多银行原来敢做不敢说的办法,即为有潜质的买家提供融资优惠条件——提供贷款,在央行允许的范围内,利率下浮,让利与买家。利率下浮幅度多少因竞投买者的资信度而异,据称,最大下浮幅度达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