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关村(相关,行情)的“老村民”每一天都在见证着它的变化。
三年来,中关村改造、扩建和新建道路20余条总长120多公里,铺设电信管道200多公里、天然气管道117公里、热力管线11公里。总面积51.44公顷的中关村西区建设,于2000年6月20日启动,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包括海淀区政府在内的4300户居民和12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拆迁,到今年年初实现管廊和地下空间结构封顶,4月底已完成30万平方米的开发面积及37亿元的投资额。中国普天集团、蓝星集团、首创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一批高科技骨干企业以二级开发商的身份进驻西区开工建楼,中关村软件园和生命科学园的建设也先后启动。而就在三年前,聚集了4000多家高科技企业的中关村一条街上,基本没有像样的商贸、研发中心,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像小摊贩似的租赁沿街的老旧民房,叫卖高科技产品因此中关村被人戏称为“科技集贸市场”。
“找不到三年前的一丝影子了”,“老村民”发出感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呢?记者近日走访了相关部门,了解到中关村能够“三年大变样”的三个原因。
一是引入了全新的开发模式。中关村高昂的房价是企业入驻时必须慎重考虑的一个因素。为此,北京市政府引入了“统一规划、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土地一级开发模式。首先由北京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首创集团、海淀区房地产经营开发总公司等8家股东共同出资16.3亿元组建北京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由公司负责园区内建设的土地一级开发,把土地开发成适宜建设的“熟地”。涉及项目包括中关村西区、中关村软件园、生命科学园和西二旗配套住宅区。
政府此举意在通过规范高效的一级土地开发,最大程度降低土地开发成本,从而降低房价,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将土地增值的机会留给入驻的二级开发企业。实践证明,此举对园区建设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关村西区建设工程自2000年6月20日动工以来,20个地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中14个已名花有主。这样的建设、招商速度并不多见。
二是争取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北京市计委在科技园建设启动时初步预算,未来十年园区建设需要包括建设投资和产业投资在内的资金数千亿元。三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组建多家多元投资的建设实体承担的一级土地开发,共筹得注册资金30亿元。截止到今年3月底,国家开发银行与各建设实体签订中长期合同的贷款65亿元,各市级银行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达80亿元。这些资金的及时到位,为园区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三是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园区建设在征地拆迁、规划设计、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选择、土地出让等项目上,都通过国际国内公开招标,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保证了工程质量。总体规划中标方案提出的地下管廊、地下空间开发、地下环行车道“三位一体”的地下综合构筑物模式,在国内广场开发中是一项重大创新。园区建设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还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承担园区土地一级开发工作的北京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仅40余人,平均年龄37岁,其中34%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59%拥有大学本科学历,30%具有高级职称,36%具有中级职称。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由40余人承担并完成这么重大的任务是难以想象的。
实现了“三年大变样”的中关村,正健步朝着“五年上台阶”的新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