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现代化是城市普遍追求的目标。当前有许多城市表示要尽快迈向城市现代化,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现代化的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全国人民提出的历史性的宏伟任务,也是所有城市必须要达到的目标。那么,我们应怎么理解中国城市的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要从量和质的角度来理解
我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也是城市实现现代化一个必经的重要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当是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且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提高。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实现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明确提出了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理解,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定性标准。同时十六大还提出了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些定量要求,如GDP翻两番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然是对全国来讲的,同样城市也要完成这个基本目标。这同实现城市现代化是不矛盾的,但又不是等同的,因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个更高的目标,从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面小康,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全面小康社会,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理解。全面小康不单是GDP翻两番,还有质的多方面的要求。
全面小康只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驿站
实现城市现代化,不能光考虑GDP一个指标。按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在本世纪中叶,城市应该早一些,各城市的进程也会不一样,但是现代化的标准应当是够格的,和国际标准接轨的,不能自定标准。有的城市提出三、五年就率先实现现代化,这是不够格的现代化。每个城市的发展要明确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操之过急。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奋斗、努力实现的目标。不要以为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就等于实现了现代化,这两个不能划等号。全面小康只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驿站,不是整个现代化的目标。有的城市说再过3年就率先基本现代化,我看是说大话,此风不可长。不要说是现代化,就是用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也不见得能达到。全面小康也不是很简单、很容易就能达到的。全面小康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包括物质文化、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即使吃得好了,穿得气派了,住得好了,如果是生活在一个环境污染、噪音嘈杂超标的条件下,净福利很差,仍然不能说是达到小康了。
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从国家宏观方面考虑,城市化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要把城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不可能有城市现代化。城市规模不可能维持不变,城市规模必然要扩大,生产力要发展,经济要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肯定要向城市转移。现在考虑全面小康的时候,就要考虑这批人进来后,他们也要全面小康。另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不转移到城市的话,还在那里搞农业,是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
现在城市离全面小康还有一段距离要走
我国现在的城市,都在奔向全面小康,走向现代化。包括一些特大城市也不能说现在已达到了全面小康。应当说,全国大、中、小城市距全面小康都有很长路要走。当然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需要的时间会有所不同。据预测,在21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来走,第一阶段是从2010年到2020年,这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基础阶段和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中,2010年,城市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到3000美元左右,经济进入有序的平稳增长期,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个别发达城市现代化进程会加快,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我这里说的“加快”,不是就率先实现现代化了。2020年,在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城市人均GDP将会超过5000美元,城市居民社会文化和物质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少数发达成城市可率先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
到2010年,在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的城市有可能率先达到全面小康了,如北京、上海等一批城市就可能率先达到。接下去的10年,在这个基础上,城市人均GDP将会超过5000美元。
(作者为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