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空洞”扩大 农信社独木难支 |
 |
 |
2002年11月25日10:49
来源:[ 和讯网 ]
|
|
 |
【2002.11.25 10:15】 bust = Math.floor(1000000*Math.random()); document.write(''); document.write(''); document.write('');
京郊房山良乡农民李书芝看着同乡养牛赚了钱,也寻思着养几头牛,可刚盖完新房、还有个儿子上大学的他,却没钱买牛犊。本打算从银行借2万元贷款,可忙活了一阵后,他发现很难得到贷款。
商业银行贷款要抵押,除了家里的电器、房子和拖拉机外,李书芝拿不出其他东西作抵押。但在银行看来,这些东西根本作不了抵押品。因为,农民房根本就没房产证,而电器和拖拉机又用了不少年,银行也不给抵押。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于种种原因,他也没得到。
千亿资金外流农民贷款无门
从1996年农业银行转为商业银行,农信社业务独立以来,农村金融的重担就落在农信社肩上。虽然在政策大力扶持下,近年农信社的业务有较大发展,但农村金融的“空洞”却越来越大,农村资金的外流也愈演愈烈。此外,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的上收,信贷审批权集中到省行一级,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基本上变成了农村资金的“抽取器”,而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更是抽取了大量农村资金。有专家估算,每年有近5000亿元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
农信社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合作金融机构,本以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为宗旨,但近年来支农工作的开展却并不乐观。央行统计显示,截止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867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595亿元。但是,在农信社的贷款结构上,农业贷款余额仅5511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仅40.5%。
在农村金融市场,一个最大的“抽取器”是邮政储蓄。目前,全国邮政储蓄余额已达6100亿元,而根据邮政储蓄的规则,其吸收来的存款全额转存央行,央行按季支付利息。邮政储蓄的发展,并没使农村有限的金融资源用于农村。不仅抢了信用社的存款,使农资来源的储蓄额剧减,还使农村本来紧张的资金外流。有央行官员估算,邮政储蓄金额约有70%来自农村,有4000多亿的资金流入城市,还有一种较保守的估算,邮政储蓄资金30%来自农村,按这个比例计算,农村流出的资金也有2000亿元。
央行最近的一份报告提及,县级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吸收资金6000多亿元,在农村放贷3000多亿,转出约3000亿。有专家估算,农村地区每年的资金流出高达5000多亿。他认为,总量不足是制约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地区差和农村信贷资产总量不足。近年来,针对内需不足问题,央行采取适度的货币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农村经济所对应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仍低于城市地区。农业总产值与农村广义货币供应量比率为1:2.3;而工业总产值与城市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率为1:2.5。而且,农村信贷资产总量明显不足。农村地区人均信贷水平显然低于农业人口人均产值。
银行网点收缩农村“金融空洞”化
四大银行撤并县行,酝酿于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1998年,央行“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得到批准,对四大银行机构的撤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四大银行的退出农村,削减了银行的营业包袱,增强了盈利能力,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农村“金融空洞”的现象。
各商业银行年报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1年间,中国银行分支机构总数由1997年底的15251家下降到2001年末的12529家,减少了2722家;中行还撤并县支行246家,县支行总数比1997年末减少22%。中国建设银行削减县支行3601个;1998年到1999年,建设银行累计净减少营业网点4000多个。工商银行则撤并了8700个分支机构。农业银行撤消的网点数量最多,农行的网点由约6万家下降到4.4万家。
商业银行撤出产生的空洞,似乎被邮政储蓄的迅猛扩展填补。四大银行相继撤离农村后,邮政储蓄急剧扩张,不少基层邮政局将邮政储蓄作为新的增长点。从1986年在12个城市试办邮政储蓄业务以来,邮储到目前已经发展营业网点2万多个,在1700多个县、市实现了通存通兑,拥有6100亿元的储蓄额的邮政部门成了仅次于四大银行的第5大储蓄机构。邮政储蓄快速扩张的原因就在于其低廉的布点成本和经营成本。它依托原有邮局网点,开设储蓄代办点的开设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坐吃央行的利差。目前邮政储蓄转存央行的利率4.6008%,而据央行估算,目前邮政储蓄组织存款的综合成本约为2.91%,光“吃”人行利息一项的利差收入就有1.69个百分点左右。但是由于邮政储蓄吸储转存的作法,实际上却加剧了农村资金外流城市。
农信社农村金融的最后阵地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由于服务对象特殊、产权不清晰和管理落后等原因,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但许多人还是对农信社振兴农村金融的重担寄予厚望。面对全国农信社近4000千亿不良资产和僵化的体制,有专家指出,不从股权结构等根本问题入手难以有效改造农信社,产权不清是农信社改革的首要问题,首先要拿产权开刀。不久前,央行官员也表示,对农信社股份制改造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实现了资产结构的多元化,明晰了信用社的产权,才能真正改善信用社的经营体制,才能使农信社真正深入农村、服务农民。
2000年开始,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经过改革,成立了82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县农信社,而且在信用社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去年底,常熟、张家港、江阴相继成立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三家农村商业银行全部是由当地民营企业、信用社的社员和职工入股。改革后的江苏省农信社,产权逐渐清晰,资产状况和经营效益取得明显好转。江苏省农信社不良贷款下降了3.9亿,下降了4.77%;经营效益逐年提高,1999年亏损高达8.8亿元,到2001年下降到1.8亿。农民对信用社信心大增,改造中广泛吸收农民入股,吸收新股金近5亿元。还有专家认为,其实多元化的经济结构,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为之服务。既然农村金融仅靠信用社难以满足,不妨将“地下金融”加以监管后合法放开。但在监管有限的条件下,放开“地下金融”会不会加剧金融风险,有专家表示忧虑。(刘振冬)(摘自经济参考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