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青轮胎是个‘怪胎’。”一位知情人士对《新财经》记者如是说,“出于避税的需要,华青轮胎总公司下设了五六个子公司,内部关系比较复杂,财务运作不规范。”
2001年,双星华青正式合并年度报告,由此青岛双星如虎添翼,凭借双星华青轮胎带来的巨额收入,青岛双星营业收入也节节攀升。但双星华青给青岛双星带来的不全是攻城略地的捷报,也种下难以言明的隐患。 2001年青岛双星合并青岛华青之后,双方公司开始相互渗透、进行人员调整,华青股份也易名为双星轮胎总公司。
2002年8月10日,青岛华青公司创始人杨同德突然出走,充分暴露了双方在合并过程中存在的隔阂。 然而青岛双星掌门人汪海对华青轮胎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青岛双星轮胎业的发展更显示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
汪海年初曾表示,2003年将向轮胎业追加投资5.5亿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为配合轮胎业务的快速发展,华青轮胎在宣传攻势上决不会有丝毫松懈。但如果双星按10.34亿元向行业协会上报华青轮胎的销售收入,则在此排名中可能无缘前10名——此排名中第10名的山东玲珑销售收入也在11.09亿元。如果这种局面出现,青岛双星的宣传攻势将变得软弱无力。
种种迹象表明,青岛双星所带来的真真假假的业绩谜团,根本原因在于难于协调企业管理者的雄心壮志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压力。 作为企业加强宣传固然无可厚非,但终究不能越轨违规。行胜于言,真实远比谎言要精彩。作为公开的数据披露,更多地应该考虑为公众负责,主观疏忽应该避免,主观故意那就是罪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