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时间为“麻木”(代步三轮车俗称)所苦:横冲直撞,有碍交通;破破烂烂,有损市容;黑烟突突,有污空气。城管当局屡次想予取缔,然而执行起来,着实困难:“麻木”们往往与管理者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东躲西藏,左冲右突。这对据说经费不足而执法手段又不太够的城管部门,委实伤透脑筋。为了加大执法力度,也曾进行过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但逼急了,“麻木”师傅们便集体上街或到市政府门前叫没有饭吃,为了稳定,事情往往就不了了之。 “麻木”的存在,原因很简单:有人要谋生,有人要方便。有需求有供给,而且,这需求这供给在情理上法理上都还说得通,市场自然要形成。在无法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无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情况下,要以行政手段强行取缔,当然难。 一方面是“麻木”乱窜,一方面是的士空载,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是任何英明的政府所无法替代的。如果是一个健全完善的市场,在“麻木”讨人嫌而的士又空载的情况下,的士应该可以通过降价这一杀手锏来“挤”“麻木”。但据说的士的价格降不下来了,再降的士司机就无钱可赚了。其实,随便上街找个的哥的姐聊聊,就知道这种说法是建立在每辆的士每个月要交好几千元的税费这个前提之下的。如果这些费用能减下来,的士不能再降价的说法不攻自破。 一个出租车,真用得着那么多机构、那么多人去管理吗?难怪要WTO呢,政府的行为要是不上市场经济的轨,这“麻木”就还得跑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