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不确定因素增加
2002年上半年,世界经济从去年的不景气中逐步复苏,但复苏步伐较慢。美国一季度实际GDP增长高达6.1%,主要得益于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库存的补充和政府支出的持续增加。个人消费支出水平增长明显放缓,企业投资仍没有实质性恢复。一季度日本经济出现恢复迹象,实际GDP增长5.7%,主要得益于对美国和东亚出口强劲增长,但国内需求仍然相当低迷。由于二季度日本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明显放缓,一季度的恢复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只增长了0.9%,二季度增长仍然缓慢,恢复势头脆弱乏力。
2002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仍然剧烈动荡。一季度,全球各大股市受美国经济强劲恢复影响一度上行。美元总体上维持强势。进入二季度后,受美国企业盈利不见起色、公司假账丑闻接连曝光和恐怖主义活动威胁等因素影响,投资者信心受到影响,美国股市大幅下滑,至6月末,已回落至“9.11"事件前的最低水平。全球股市相继下跌。美元大幅下挫,至6月末,欧元兑美元升至0.9910美元/欧元,比年初以来的最低点升值近11%,美元兑日元贬至119.73日元/美元,比年初以来的最高点贬值近11%。
美元适度贬值,反映了当前美国经济状况。美元贬值有助于减轻欧元区通货膨胀的压力,但对于以出口带动恢复的日本经济无疑是弊大于利。美元贬值在短期内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但同时会对进口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关税增收和企业引进技术、设备。在美元贬值和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动荡加剧的环境下,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数量会有较多增加,导致我国外汇收支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储备占用人民币迅速增多。
2002年上半年,美联储、日本银行、欧央行和英格兰银行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和韩国等国中央银行因本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已不同程度地调高了官方利率。二、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8%,比上年全年高0.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7.6%高0.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仍位居世界前列。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6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4%,其中,中部地区投资增长26.7%,快于东部和西部的增长;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23%、16.1%和32.9%。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今年投资计划进度和国债资金下拨速度加快。
国内市场销售总体平稳。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48亿元,同比增长8.6%。城市市场销售增长快于农村市场销售。值得注意的是,“五一”黄金周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2000-2002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较4月份增长分别高2.5、1.4和1.1个百分点。
进出口形势良好。1�6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2707亿美元,增长12.3%,较一季度上升4.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1亿美元,增长14.1%;进口1287亿美元,增长10.4%,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34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口继续回升,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迅速;除对日本、欧盟出口增长偏慢,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美国、香港、东盟等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幅都在19%以上;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近50%。三、如何认识当前物价低位运行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于1997年初开始下行,2000年下半年出现反弹,但到2001年底,又继续下滑。目前居民消费价格同期比指数已连续负增长8个月,月环比指数也已负增长4个月,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同期比)已连续下降13个月。
2002年1-6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同比下降0.8%。6月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上月下降0.9%,同比下降0.8%,其中城市下降1.1%,农村下降0.3%。分地区看,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有所下降;分类别看,除服务项目和烟酒及用品价格同比有所上升外,其余类别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文娱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5%,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2%,居住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食品价格下降0.9%,其中鲜菜和水产品价格下降较多,分别下降7.1%和4.1%;衣着价格下降2.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2.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下降1.1%,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1%。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显示,6月份企业商品价格总水平较上月上扬0.03%,较上年同期下降2.4%,同比降幅较上月缩小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投资品价格连续三个月小幅回升,消费品价格降幅缩小。总体看,6月份企业商品价格呈现有升有降的特点。
今年来价格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技术进步是物价下降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衣着权重较高,鲜菜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近几年来发展很快,鲜菜和水产供给大量增加。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2.4%,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1%,这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今后,随着我国企业竞争加剧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我国产品的技术进步还将加快,产品供给还会进一步增加。
第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开始显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下调了50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同时取消了一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物价较低的进口商品增加,一部分国产商品为与其竞争也降低销售价格。今年一季度,全国出口商品价格水平同比下降3.7%,全国进口商品价格水平同比下降5.8%。由于我国的物价水平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全球价格水平的影响,今后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将会对我国物价水平带来长期性的影响。
第三,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消费需求的继续增长。一方面城市高收入者预期未来支出增加,减少了当前消费,另一方面农民购买力较低,广阔的农村市场难以开拓;一方面市场畅销产品的供给在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推动下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支付能力增长有限。这是当前买方市场格局的特征和供求关系失衡的重要原因。1998—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59%,较同期年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低3.9个百分点,也低于1979—1997年8.08%的年均增长率。另外,由于本地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及外出打工农民工作难找,以打工收入为代表的非农收入增长速度在第一季度下降,是近年首次出现的新情况。加上农产品(相关,行情)价格出现持续走低的趋势,农民收入增长形势不乐观。
总之,当前物价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增长减缓并存,反映了目前经济中深层次的结构矛盾。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物价水平下降存在着负面影响,监测物价走势,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对扩大需求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目前物价下降的程度仍然是有限的,物价总水平基本是稳定的。当前物价水平下降并未导致企业产品积压(1996年商品库存占GDP的比重为10.6%,而2001年已下降到4.3%),企业利润有所增加。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近几年,在物价下降的同时,国民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1998年下降0.8%,企业商品价格总水平较1998年下降5.7%,而国内生产总值在1998—2001年期间年均增长7.5%,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与此同时,全社会货币供应量M2增长基本在14%以上,与物价相关程度更高的狭义货币M1也年均增长14.5%,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之和。“高增长、低通胀、适度货币供应”构成了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