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正在研究引入GFII
香港文汇报:中国人民银行权威专家近期在展望今年金融政策取向时指出,今年将不断完善QFII制度,促进引入更多外国机构投资者和外国证券投资,并在适当时候将其向前推进一步,例如引入GFII,即普通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
简评:GFII制度是与QFII相对应的普通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近期央行人士公开表示,今年将不断完善QFII制度,促进引入更多外国机构投资者和外国证券投资,并在适当时候将其向前推进一步,例如引入GFII,即普通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在QFII制度推出过程中,海内外市场人士、及学者针对QFII门槛较高都提出过相关的建议,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在QFII制度推行过程中,应考虑逐步降低门槛,开放普通境外机构投资人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出于审慎的考虑,QFII制度出台过程中,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人的界定有着严格的要求。符合这一规定的境外机构投资人显然都是些国际巨头,而中小机构只能望门兴叹。有积极意义的是,央行目前已经有着手研究GFII的迹象。相信在QFII顺利施行之后,GFII也会为时不远了。
储蓄增幅过快央行展开正回购
昨日,央行在今年第5次公开市场操作中,转变操作方向,由春节前的持续逆回购改变为正回购,实现从投放货币向回笼货币过渡的目的。昨日的正回购交易期限品种为“91天”,中标利率2.32%,招标数量100亿元。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在解释此次公开市场操作时说,“历年规律,春节后现金大量回笼,商业银行头寸增加较多;同时,年初以来,外汇市场供大于求,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大量增加,为保持基础货币稳定增长,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方式(荷兰式中标)进行了公开市场业务正回购交易。”
简评:农历新年一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转变操作方向,由春节前的持续逆回购改变为正回购,招标数量100亿元。央行相关人士对此做出解释“春节后现金大量回笼,商业银行头寸增加较多,为保持基础货币稳定增长,进行了公开市场业务正回购交易。”,有参考意义的是,四大商业银行之首的工商银行刚刚公布了,2003年截止到2月10日储蓄存款新增额即突破1000亿元,达1161.35亿元,比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的2002年还多增252.35亿元。面对如此高的储蓄存款增幅,央行采取正回购回笼货币是不难理解的。值得关注的是,在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不高,而短期内又很难有根本改善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就成为央行面临的重要课题。有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正在提速,加快呆坏账处理、银行治理结构改革均被提到议事日程之上,可以期待的是,银行体系的效率与货币传导机制灵敏度的改善将会互相促进。
2003企业债发行规模有望创新高
2003年首批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确定,有关部门已批准总额为70亿元的6只企业债券发行。这6只企业债券分别是30亿元的铁路债券、6亿元的华远集团债券、6亿元的江苏悦达债券、10亿元的东北高速(相关,行情)债券、8亿元的科技部下属1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债券、1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债券。今年企业债券发行额度到底会达到什么样水平呢?国泰君安(相关,行情)证券公司固定收益证券部的业务经理刘勇称,2002年额度中有5只在今年发行。其中,10亿元规模的沪杭甬、15亿元规模的上海浦发(集团)已经发行,40亿规模的上海久事、20亿规模的中海运、15亿规模的中石油等待发行。这5只加上首批的6只,目前企业债规模已经达到170亿元。预计,全年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至少在400亿元以上。同时,今年企业债券发行的特色明显,除了发行规模会大大增加外,发行债券的主体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简评:2003年首批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确定,有关部门已批准总额为70亿元的6只企业债券发行。而2002年额度中有5只将在今年发行两者相加达到170亿元,有分析指出年内企业债发行规模不会小于400亿元。此外,从发债主体的情况看,呈现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发债主体扩大,企业债不再局限于少数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市场准入有望进一步放宽。二是,发债主体性质也呈现多样化,高新技术开发区债券、苏州工业园区债券获准发行足以证明企业债发行主体多样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比2002年度的数据看,入围10家企业,总额度达270亿元,实际发行只有5家。可以肯定企业债发行规模在2003年将会大大提高。债券市场的发展将会驶入快行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