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能够在国有大企业工作,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何等的荣耀。然而如今,在中国国有经济大省辽宁,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正愈演愈烈。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相当于“血液”和“灵魂”。因此,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担忧,亟待有关方面谋求有效对策。 据辽宁省有关部门统计,同十年前相比,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减少了四分之一,一线技术工人减少了五分之一,有技工职称的工人减少了近六分之一。前年和去年,辽宁省国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减少了四点五万和六点三万。这其中除包括因企业破产、下岗和自然退休占一定比例外,绝大多数属于流失,人才年流失量比十年前增加了一点三倍。 近年来,辽宁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呈现加剧趋势,人才的学历越高、毕业学校越有名气,流失比例越大、流失的速度越快——有的著名国有大企业已经连续几年没进名牌大学毕业生,原有的在厂内也已是踪影难寻;有的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率去年比前年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七点七,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断层断代、青黄不接的局面十分严峻。 造成辽宁国有企业人才严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国有企业的工资待遇比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低很多,国有企业用人机制僵硬、论资排辈、个人发展空间狭小,国有企业远未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氛围、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职工与企业之间感情越来越淡薄。在这种形势下,人才流失在所难免。 当然,对于人才本身和整个社会来讲,人才的流动并非坏事,而是好事。但对于国有企业自身而言,则无异于“噩梦”。有关人士指出,辽宁国有企业要摆脱这种“噩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首先是用人机制的改革,彻底摒弃论资排辈的僵化用人机制,对工程技术人员实行技能与收入挂钩,把考核、定级、使用、晋升、工资升降、职称评定和待遇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优秀人才发展创造环境和空间。 现在,国有企业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已经引起辽宁省有关方面的高度警觉, 辽宁省人事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全省未来五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国有企业人才发展战略问题已被列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方面也在研究为国有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