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2003年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债券超额认购42.1倍,在逾400多名参与配售的机构中,仅有约30%获得配售。消息一出,投资者哗然。2月28日下午,已是“众矢之的”的主承销商银河证券向承销团中的各家券商发出了传真,于翌日下午在上海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茶话会”,银河总裁朱利从北京飞往上海,亲自向各券商进行“沟通协调”工作。
配售风波能否平息
对于最终的配售结果与配售企业的性质之间应有怎样的关系,公告中一字未提,事后又不能自圆其说,银河的做法引起了大客户和众多券商的一致不满。就在媒体对此事的披露逐渐增多之时,银河高层紧急召集了各承销券商。据一位与会的业内人士透露,银河高层曾经表示“为了将来的利益,希望各位不要再向媒体谈论这件事情”。而几天后,各券商也收到了来自银河的配售结果,虽然在记者采访时,各券商大多不肯透露配售的比例和结果,但还是有券商表示配售比例极低,与42.1倍的认购比例极不相符,一些较小的券商认购了几个亿,却只拿到几百万,但还是有个别券商得到了“补偿”。有券商表示,有些后来“增加”的客户他们并不熟悉,也不清楚是否真的是通过自己去申购的。
银河也许并未想到03上海轨道债会这么火爆。
有知情人士透露,去年年底,银河曾邀请一些客户开了一个座谈会,征询对轨道债的市场预期。由于当时发行不久的江苏交通、重庆城建的发行效果都不理想,并且当时企业债市场交头并不活跃,所以部分客户对总额达40亿的轨道债也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但是,春节过后,市场行情陡然转好。02三峡债已突破107元、108元两关,02中移动(15)也轻松越过104元和105元两个关口。面对兼具“上海”和“轨道交通”两大概念的03上海轨道债,在年初资金充沛的市场条件下,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热烈响应,短短几天,认购总额达到了1600多亿。
这突如其来的1600亿,使银河措手不及,究竟该如何分配这“珍贵”的40亿(2亿零售,38亿出售给机构投资者)?这时,要约公告中语焉不详的“簿记建档”就成了银河的“救命稻草”。
于是,众多通过非银河申购的机构投资者只能非常遗憾地被告知颗粒无收,一些申购十几亿、数十亿、并交下10%定金的大客户也是无功而返。愤怒的投资者将怨气全都宣泄在了各自的申购券商头上,但券商也和他们一样震惊。一时间,有关银河“暗箱操作”的传闻在坊间传开。
银河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选择投资者的三个原则:一是考虑债券市场的长线投资者;二是投资者本身资质较好,对发行人有业务往来的机构;三是选择以往在债市中表现较为活跃的投资者。这三条原则立刻引来市场人士的非议。首先,机构投资者大多是一些投资型企业,与搞基建工程等投资建设的发行人久事公司不会有太多联系;二是第一条“要减少短线炒手”和第三条“使债券上市后具有一定的活跃度原则”自相矛盾。
“无罪”的银河
作为主承销商,在配售过程中究竟拥有多大的自由度和灵活度,所谓的“簿记建档”究竟是何含义是此次风波争论的焦点。就此问题,记者曾经专门致电银河证券投资银行部的一位高级经理,该经理声称要和更高层请示,但截至记者发稿,仍未获得来自银河的任何回音。
在采访过程中,大多数券商表示在配售过程中,应该以数量招标、价格招标或利率招标(如去年发行的02中移(15))的方式进行配售,“配售规则要公开、公平、公正,要讲诚信”,一个在此次配售过程中损失惨重的大户激动地对记者表示。
“银河这么做,没有违法,也没有违规”,一位券商表示,“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的法律规定,但银河在职业操守和市场形象上大大失分”。的确,1993年8月2日国务院第121号令发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并未对企业债券的承销作出任何规定,惟一稍有点关系的第21条也只是规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应当由证券经营机构承销。证券经营机构承销企业债券,应当对发行债券的企业的发行章程和其他有关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
也有券商认为,“银河作为主承销商,它有权力决定配售给谁,大家现在都在抢客户,向自己的战略客户倾斜是无可厚非的”,这位券商继续说道,“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轨道交通债是个好项目,谁能拿到谁就能挣钱,但如果券商碰到了一个不太好的项目时,还是要依靠这些投资机构,券商不仅仅是在做销售的工作”。
余波未尽
“现在我们的很多客户就怕听到要交定金”,一位券商投行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配售风波之后,那些原来调拨过几千万甚至几亿作保证金的客户至今仍心有余悸。
“这次受损失最大的不是我们券商,是投资者。债券市场从2001年开始复苏,好不容易才有现在的势头,这靠的是投资者。如果由于规则的不公,人为增加了投资风险,伤害了投资者,我们该怎么面对投资者?”一位券商代表说,“证券公司是企业,企业就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光靠企业自律是没有用的,要用法律法规制定出游戏规则,这才是最根本的。”
背景 目前我国交易所上市企业债达到18只,流通市值接近400亿元,2002年成交70.3亿元,较2001年增长54%,2003年1至2月成交额达到50亿元,为去年全年的70%以上。据悉,上证所在近期将推出企业债指数。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轨道交通建设债券",共找到
11,960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