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打没有做好准备的仗大多难逃败北的命运,在如何实现集团上市的问题上,TCL准备得越充分,胜算就越大。而无论是TCL还是海尔,它们眼下的选择对中国家电业来说都很关键。
●如果公众没有信心,当前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会很弱,经济就会疲软。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引进外资呈现新的特点,利用外资也应实现战略性转变。
虽然,关于集团引进新的战略股东与整体上市的新闻,TCL至今仍不愿多讲,但这不影响人们将TCL和海尔这两大家电企业未来的资本发展战略拿过来,做个比较。其实,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家电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双双迈向多元化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家电市场蓬勃发展,孕育并培养了一批家电明星企业。TCL和海尔是其中颇为耀眼的两个。与那些被眼前大好形势迷住、裹足不前的企业不同的是,张瑞敏和李东生这两位企业家果断带领自己的企业从单一优势行业迈向相关多元化,并一发不可收拾。
如今海尔已涉足几乎所有的家电制造行业,并成功进军了手机制造业和金融、保险甚至医药行业。而TCL也成功地从彩电杀入白电、手机、通讯、电工、PC等领域。2001年,海尔总营业额接近600亿元,TCL集团也宣称实现销售额200亿元。两者分别拥有一家国内A股上市公司,一家香港H股上市公司。
双双选择资本市场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资家电巨头将其制造基地加紧向中国大陆迁移,国内家电市场的竞争日臻白热化,眼看着将成为全球家电巨头逐鹿的战场。面对强大的对手,TCL和海尔日感实力悬殊,过去圈下的多元化领地反而成了累赘,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尽快做大做强成为摆在张、李两位企业家面前的最大难题
张、李两位企业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资本市场。目标虽然一致,方式却大相径庭:海尔选择了将不同业务分别打包上市的道路;TCL选择的则是将集团业务整体上市的做法。
两者的选择与当地政府大有干系。
TCL身处广东惠州市,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作为国家进行国有股减持的试点省,广东近几年一直在全力推动减持工作。因此早在1997年,TCL集团就实行了员工持股计划,如今TCL已从全资国有企业转变为员工持股的比例高达40%的股份制企业。
反观海尔,虽然已将冰箱与手机业务顺利上市,然而其集团股份制改造工作一直没有大的进展。各项业务几乎都与当地政府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当地海尔俨然就是政府办的企业,在此情况下莫说理清与政府的产权关系,就是企业想砍掉一些盈利状况不好的业务,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双双前途未卜
然而,从目前来看,TCL的选择并非就胜券在握。去年,在TCL的四大产业群中,家电这一块,除了彩电微有盈利,其他产品皆乏善可陈;赖以起家的电话机自1997年开始下滑,至今虽少有盈余,仍未能恢复1997年前的水平;电工近年一直在盈利,但增长平缓;PC这快受全球行业性气候的影响段时间内难有复苏的迹象;只有手机业务最被看好,并已成为TCL的重要利润来源,但其长远竞争力也要另行评估。TCL非得在目前众多的业务中,提炼并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否则即使上了市,也未必能达到融资做大的目的。更让李东生头痛的还有现下业务的整合问题,哪些该砍,哪些该缩,都不是轻易可以决定并落实的。
至于海尔手中可以做大的题材虽然不少,但可惜有的(保险)处于概念阶段,有的(医药)已经错过了做大的时机,有的前景(金融)尚不明朗。在收缩部分非盈利业务与股份制改造的路上,海尔面对的掣肘更多,更复杂。
TCL原定3月15日举行引进外资股东与集团上市新闻发布会,但临了又被告知暂时取消。看来,TCL铁定了心由媒体去猜测,说不定TCL也在猜测着大众的心思。
无论如何,打没有做好准备的仗大多难逃败北的命运,在如何实现集团上市的问题上,TCL准备得越充分,胜算就越大。而无论是TCL还是海尔,它们眼下的选择对中国家电业来说都很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