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有了飞速发展,但其尚处于初创阶段,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自然在所难免。 第一大问题,是国家股不能上市,股票市场不统一。中国当前上市公司的股票,一般由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社会公众股组成。有的还同时发行专供海外人士购买的特种股,即B股。在这些股票中,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法人股只有少部分可以在特定市场进行交易,内部职工股也大部分不能上市流通,能够上市流通的实际只有社会公众股和特种股。且这几种可以上市的股票,也只能在不同的市场上相互绝对割离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同一个企业的股票,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价格和交易状况。这就使我国的股票市场,成为一种残缺的、割裂的、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功能受到严重削弱的市场。这还使得上市公司总股权近3/4的国家股和法人股,无法实现,失去利用市场增值的机会,不能同社会公众股同股同利。 股票价格起伏大,投机性强,是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第二个“顽疾”。中国证券市场开放以来,股票的流通价格,几乎每年都有大的起落。仅1996年12月至1997年10月期间,就曾出现三次幅度高达40%的波动。且中国股价当前的大起大落,一般同经济发展状况没有实质性联系。1991年至今,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着。1993年出现的通货膨胀,持续3年半以后已经得到治理。这都同股价频繁的状况在时间上完全不能对应。股价频繁大幅度起落,利用价差盈利的机会增多,使以获得股息和红利为目标的投资者的积极性受到挫折,以赚取买卖差价的投机者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股市被逐步演化成投机性很强。由于股票持有者的收益,受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影响不大,而主要决定于市场股价的变化,又使股东对企业的关心淡化,监督削弱,从而对转化企业经营机制,推进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大问题,是部分上市国有企业把发行股票仅仅当作筹资、解决困难的手段,没有真正转换经营机制,运作不规范,致使企业缺乏后劲,上市时“轰轰烈烈”,上市后经营业绩出现滑坡,质量堪忧,成为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市场风险有所增大。 第四,部分企业重组和包装上市时出现严重扭曲现象,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第五,某些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依旧沿用原来的行政办法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政企不分,致使不少由国有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第六,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问题依然严重。部分上市公司不能及时、准确披露法律规定必须披露的信息,有的甚至隐瞒重大事实,严重误导投资者。 第七,证券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扩容对市场的资金需求压力大幅增加,证券经营机构融资制度问题有待解决。 第八,法规不健全,交易行为不规范,各类违法违规活动时有发生。如,国债回购交易卖空所导致的诈骗现象,1995年“327”国债期货的虚开保证金;1996年-1997年股票市场中出现的内幕交易、虚假陈述、恶炒个股等行为都给宏观经济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1998年以来出现的琼民源事件、红光事件、海发行、广东国投、郑百文、银广夏等都为金融监管敲响了警钟。 第九,我国股票市场一直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与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不同,市场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过于脆弱,同时也不利于股票市场效率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