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称三峡债可能是第一只被允许回购交易的企业债券;一些券商近来在对投行部门大幅调整裁员的同时,纷纷招兵买马重建或新建债券部门,企业债券承销、交易、研究渐成风气
“企业债将可进行回购”的传言近日得到了证实。尽管还不能得到准确的时间表,但据深交所一位知情人透露:“已经进行多次论证,如果顺利,应在2002年年末,最晚不超过明年年中推出。”
该人士同时表示,其实这个消息在管理层内部早已成为定论,没有公布只是“时机还不到”。更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表示,第一只将被允许进行回购交易的企业债券是三峡债,而如果进展顺利,将继续推广到其他券种。
对于上述情况,拥有企业发行债券审批权的国家计委有关部门并未向记者做明确表示,只是称“企业债的发行和交易工作一直在探索过程中,调整是正常的”。对企业债上市具有决定权的中国证监会则对《财经时报》表示,“迟早要完善企业债的功能”,至于是否以及何时允许企业债回购交易,还在与多个部门进行进一步交流。
效果未必明显但意义重大“允许企业债做回购,短期内不会对债市产生大的影响,也不会因此大幅增加企业债市场的资金流动,因为企业债的盘子本身就不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债做回购一定会引起投资者对这个市场的关注。”中信证券债券部一位人士认为,允许企业债回购,更多的是具有一种象征意义。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企业债券2001年总发行量不足400亿元,远远低于当年的国债及股票的发行量。
对此现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局长谢平告诉《财经时报》说:“目前中国的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交易品种少,规模小,交易不活跃,这是制约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导致了大部分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仍过分依赖银行信贷。这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对资本市场的整体协调发展亦极为不利。”
以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构成结构看,银行贷款已经超过16万亿元,股票市值4万多亿元,但债券市场总值不过2万多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存量仅400多亿元。在二级交易市场上,沪深两市共有十多个挂牌交易债券,总市值180亿元;每天成交几十万元,企业债券交易年换手率仅为0.23,远低于国债交易2.1及股票交易1.92的换手率。
国泰君安债券部负责人认为,从券商角度判断,他们非常在意上市的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如果允许企业债做回购,虽然不能直接提高债券的流动性,但是券商可以通过做回购套回资金做其他投资。这实际增加了券商资产的资金流,也一定程度地增强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他说。
“企业债市场交投活跃了才会引起投资者对这个市场的关注,从而促进一直倡导却迟迟难见行动的企业债政策。”一位分析师直截了当指出,以深沪两市180亿元企业债盘子而言,回购并不能导致令人瞩目的变化,但是“至少能吸引眼球”。
企业债争夺银行客户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刚认为,中国目前资本市场结构失衡,公司债券发展严重滞后。以前社会上一度出现的“乱集资”问题曾被看作上公司债券惹的祸。“不过从今年扩大企业债发行规模来看,这一市场确实越来越引起包括决策层在内的各方的重视”。
同时他指出,必须正视的问题是,中国真正具有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资格的公司太少,如果完全放开企业债券市场,风险会相当大。此外,现在中国有资格发债的多是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他们正是经营境域并不理想的国有商业银行争夺的主要目标。如果这些企业靠发行债券融资,对银行业务的确会产生冲击。
自2001年以来,中国的管理层不断试图推动机构投资者成长,以改变证券市场散户为主的现状。但是,可供他们选择的投资工具除了股票、国债等并不丰富。相对于日益走低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利率,企业债市场平均3.41%的年收益率则显现出投资魅力。
中国的保险业目前大约有3300亿元保费需要寻找增值途径,但按照金融管理规定,这些资金不能直接进入股市,且间接投资于股市的资金不能超过其可投资金的15%。因此,大部分保费仍将用于协议存款或国债以获取利息。目前拓宽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已是当务之急,有专家认为,开放保险公司对企业债的投资禁忌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开放式基金今年以来在中国的发行逐渐走强,需要更多的金融品种来分散风险。鹏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开放式基金应该根据投资者的需要进行产品创新,比如开发低风险的债券基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债券投资品种过少,只有国债、企业债和可转换债券,且企业债的规模非常小。“如果企业债市场能够崛起,那我们当然是它的‘铁杆儿投资者’。”他说。
对于高达7000亿元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而言,股市风险较大,让普通居民将存款直接用于股市投资的可能性很小。而企业债券由于收益高于国债且风险低于股票或股票投资基金,对这一群体同样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企业债市场有望启动“从2001年起,企业债的弱市状况有所改善。”王国刚认为,近两年来国内企业债市场还是有发展的:2001年中国移动等五家企业发行了总额144亿元的企业债,占直接融资总额的12%;同时市场出现了一系列创新,如2001三峡债推出超长期、固定利率的企业债,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债在发行方式中引入国际通行的路演询价方式等。
2002年以来,企业债发行的审批额度和审批条件都显示出一定松动。本月初市场传出消息,广东核电40亿元债券发行额度已定,只是发行方案仍在审批中。与此同时,获准发行20亿元人民币债券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人士上周也对记者表示,“发行方案已经送审”。
与这两家公司一样,企业债发行方案仍在审批中的还有:上海浦东开发集团(15亿元)、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20亿元)、上海久事公司(40亿元)、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15亿元)、重庆城建投资公司(15亿元)、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80亿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15亿元)、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10亿元)等。这10家公司的发债总额达270亿元。
随着发行坚冰被逐渐打破,企业债承销正日益成为券商重要的盈利来源,平均1.5%的承销费率将给他们带来丰厚收益。券商以股票产品为主的传统盈利构成抗波动性较差,这一点由去年以来的市场调整中再次显现,抗风险能力较强、稳定发展的债券尤其是企业债承销业务成为目前券商着力培育的利润增长点。
最近,一些券商在对投行部门大幅调整甚至裁员的同时,纷纷招兵买马重建或新建债券部门,对债券的承销、交易、研究日渐形成风气。以2001年企业债承销排名第一的中信证券为例,该公司去年主承销了01三峡、中铁、包钢债,总额度达69亿元,此外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35亿元中信债;2002年以来又主承销了金茂、首都公路,总额达25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首次如此集中大规模批准发行企业债,实际上向市场传导了一个重要信号,即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出台尽管尚待时日,但发行规则改弦更张已通过目前的“特批”方式粗现眉目,企业债市场有望迅速启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