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抢食上海月饼
http://business.sohu.com/
|
|
记者黄蓉发自上海
中秋将至,今年的月饼市场争夺大战格外热闹。“各显神通”的除了月饼大户国产老字号外,一些饭店、面包房、饼屋,甚至咖啡店、冰淇淋屋也加入了参战大军。
业内人士指出,经过多年的大浪淘沙,月饼生产企业虽已经历洗牌,但行业格局还没有完全成熟稳定,月饼行业向品牌企业靠拢的趋势还将继续。
月饼市场百家争鸣
上海市商委科技教育处张惠民副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包括销往外地的月饼在内,今年上海的月饼产量预计达到10000吨左右。记者了解到,今年仅上海杏花楼的产量就在2400吨左右。
今年上海的月饼市场呈现一派争奇斗艳、百家争鸣的景象。一向经营法式面包的可颂集团已有5年生产月饼的历史,今年也推出咖啡、翡翠、海鲜等新品种。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和哈根达斯食品公司也推出新品月饼。新侨食品、克里斯汀饼屋等合资企业都会推出别出心裁的月饼品种。
而除了老牌国内月饼生产企业以及合资“洋月饼”生产企业,一些糕点制作技艺高超的饭店和大大小小的面包房也会在中秋节前夕推出现烤的散装月饼。
各取所需参与竞争
只是一种“季节性产品”的月饼能够吸引商家云集,其原因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那就是月饼行业的门槛低但利润极高。
上海杏花楼办公室的一位李姓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生产月饼的毛利一般在50%左右。而一位知名食品厂家的总经理曾透露,多数月饼的利润甚至可以达到100%以上。
但利润似乎不是厂家、饼屋和饭店群起而上争夺月饼市场份额的惟一原因。
可颂食品有限公司市场部韦先生就向记者表示,在中秋佳节推出月饼对于营造节日气氛、提升可颂食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作用也很大。
统一星巴克则称,出于销售产品多元化,更好地为市场服务考虑才推出月饼新品。
群雄争霸仍将继续
虽然老牌月饼企业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但“洋月饼”的竞争力已经不容小觑。张处长认为,一些合资月饼生产商家除了资金雄厚、设备先进,在质量、包装、工艺和口味方面也比传统企业更胜一筹。
一位业内专家指出,一些“洋月饼”除了在产品上求变求新,在服务和经营理念上也“领先一步”,例如可颂食品就以月饼向有关保险公司投了产品质量险。因此他认为,月饼行业已经进入“后战国时代”,真正的业界巨人还没有毫无争议地脱颖而出,群雄争霸在未来很长时间还将继续。
《国际金融报》(2002年08月30日第二版)
|
2002年8月30日08:59 |
|
|
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