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间,券商多年习惯的温室环境已不复存在,许多证券从业者开始自嘲为“弱势群体”。
券商走上寻找“奶酪”的变革之路:要建立良好的品牌和信用,要追求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要提高风险行业的管理水平,“打造新核心竞争力”由口号转为行动。
这是一条知易行难的路。记者走进券商中间,感受到他们发展中的一些困惑。
投行:如何搬倒三座山
联合证券分管投行的副总裁盛希泰坦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就是自己当前的全部感受,有三个问题使他这个职业热情高于一切的山东大汉不敢有一刻放松。
首先是面临诸多选择,兴奋伴生着痛苦。盛希泰将其比作“盲人摸象”。“过去做投行跑跑证管办、体改委,把上报的项目抓到手就行了。现在你找谁?核准制下企业资源一下多起来,但全靠自己去摸,很容易把尾巴当成整个大象,捡到个树叶却丢掉片森林。”
其次便是追逐项目与规避风险的矛盾。如今投行的风险已不单单是包销套牢资金,更在于一个烂企业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远有已经定案的“红光”,近有悬而未决的“麦科特(相关,行情)”,多数券商感慨“责任追溯制”下投行的风险是防不胜防,出了事中介机构根本无力承担那么大的责任。
最后便是“狼来了”的冲击,这确实是国内投行面临的“生死问题”。在深圳市水产集团的一次项目竞标中,联合证券以票数第二输给了中金公司。
如今券商的项目内核制度是层层把关,审核委员会都邀请行业专家、律师和会计师担任“独立董事”,这种类似一票否决的制度对规避风险很有成效。另外,券商投行开始大举改革,每个老总案头都有一摞方案。消极者大幅减员,积极者认为不能因眼前困难而大伤元气,未来竞争还需要一支有能力的队伍。
经纪:服务不是好过的坎
佣金改革一出,券商们开始危机公关。以海通为代表的大券商摆出“服务一如既往”的高姿态,江南证券、川财证券等小券商也表示降佣和服务质量会“两手抓、都要硬”,然而这种服务到底是什么却大多语焉不详,或许是战前策略秘而不宣。
江南证券深圳营业部老总张健对此有些头痛,“客户最需要的服务本质上就是帮他赚钱,高水平的投资咨询服务是未来成败关键。这些年我们为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效果甚微。现阶段的市场这条路太难走,只好先以价格牌避免落后挨打。”
服务是战略目标,许多券商先行的是借非现场交易等新业务拓展“圈地运动”的战术,推行过程中却常为”攘外必先安内”所扰。联合证券市场营销部经理张冠宇表示,券商新业务开拓中最难解决的是意识问题,无论是内部员工,还是客户,接受一种新形式、新思维都需要个过程,尤其是自己人想法常常很难统一。另一个问题便是战略定位,如果仅仅作为传统业务的补充,就无法得到公司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最后便是长短期利益的平衡问题,券商“暴利时代”留下只考虑“赚不赚钱”的思维习惯,简单的考核模式常使开拓者顾虑重重。
业界有种说法:“领先三步,死无葬身之地;领先半步,迎来一片天空”,以此形容新业务推动的战略时机难以把握却又是成败关键,早实行网上交易的闽发证券如今辉煌不再,国信证券却因适时的“银证通”战略而受益匪浅,敢不敢“吃螃蟹”是券商革新路上的一个难题。
自营:钢丝绳上端饭碗
去年自营、资产管理业务让失手券商冒了身冷汗,但今年仍不敢“因噎废食”,因为佣金市场化利润难测,投行收入也无法计划,增资扩股完毕的券商们大量资金又必须实现利润,否则将面对股东的压力,多数主管自营的老总备感压力。
一家大券商主管投资的副总裁将自己的工作称为“走钢丝”。究其因是两个“太少”将券商推上钢丝绳。一是机会太少,缺乏能稳定长线投资的对象,高速成长的企业常生变数,手中巨资势必谨慎万分。多数券商表示,现阶段单靠分享企业业绩增长和分红尚不现实,在传统坐庄行为被法律禁止后,他们的自营多是在当年实现收益的短期投资,模式就是在股票、基金、国债和新股申购间做组合,这位副总裁态度十分现实,“持股最好不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有10%以上利润就考虑走掉”。
第二个便是避险工具太少,买进股票并在更高价格卖出是唯一赚钱的办法,没有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对冲风险,市场一旦下跌就手足无措。这是券商自营的最大顾虑,他们把握风险的唯一工具就是持仓量控制,也就是制定计划按指数高低分批买入。
尽管靠天吃饭色彩重,利润随机而定,但券商久经沙场,坚信市场就是适者生存,对不赔小赚的目标仍有信心。不过操作过程常受制于两种情况,规范者自营资金来自公司所有现金,必须要为投行和经纪业务所需而通盘考虑;违规者自营资金为借贷而来,成为变相的保底资产管理。后类券商一面承担着法律风险,一面承受着巨大的利润压力。
从境外经验看,资产管理水平是券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但对于从前保底的资产管理形式及前景,多数券商忧心忡忡。不单是因为实现回报很难,更严重的是承诺保底就决定你不可能理性决策,成本迫使你肯定要满仓,靠仓量控制风险都很难做到。据这位副总裁介绍,今年他们将清理过去保本保底的代客理财业务,转为境外流行的投资顾问模式,同时也预见短期业务可能快速萎缩,“不保底客户就没兴趣了,大家都打新股,很少有人再给你钱,我们估计最多也就能有5亿元的规模”。的确,委托理财的众多大型国企的钱是经不得风险的,对券商来说,没有委托理财业务就减少了风险,当然也不见了利润。
券商品尝着“由贫到富易,自奢入简难”的心里落差,这是市场化、国际化道路上必然的心理历程。券商显得有些被动,其中有温室中忽视求生能力锻炼的原因,政策环境、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金融创新工具等外部原因也限制了它的发展空间。券商的脚步在加快,湘财和长江证券已开始与外资结盟,南方证券在通过扁平化架构将所有资源直面客户,平安证券在依托股东优势探索混业道路……。
“不经历风云,如何见彩虹”。一个垄断的市场变成自由竞争市场难免要付出代价,一个行业从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劣者必然出局,一个专业化分工整合的过程是未来的前进动力。眼前的困难对中国券商只是必不可少的“成人礼”,也是这一朝阳行业二次创业的开始,一场大洗牌后中国优秀券商群体将浮出水面,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来源:[上海金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