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减持停止后,人们不禁要问:社会保障基金怎么办?
缺口有多大
作为直属国务院领导,担负社保基金管理和运作重任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这几天来显得异常忙碌。
据理事会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由于他们事先并不知道国有股减持叫停的事,所以对于有关社保基金相关政策的细节修订或变更,有关部门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研究,商讨对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对具体情况也并不十分了解,仍然处于等待阶段。在此期间,他们所知道的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一旦有新消息将会尽快通过新闻媒体予以通告。对于较为敏感的社保基金究竟有多大的缺口这一问题,这位工作人员含蓄地表示,确切的数字很难统计,并且不同的单位具体的统计数字也略有出入,据他估计,总量大约有上万亿左右。
财政部的有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的社保基金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缺口,但由于计算口径和方法以及对平均寿命预期的差异使得结果不尽相同,有的说有几万亿,有的说只有几千亿,各种看法很多,此外,具体的数字还在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关于财政部方面所掌握的数字,这位工作人员却讳莫如深,始终不肯透露半点信息。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教授强调指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社保基金和停止在国内A股市场减持国有股并没有必然联系,这是因为国有股减持只是社保基金的来源之一,另外国有股减持在国外市场上可以继续进行。郑功成教授强调,历年社保基金中的养老基金的存量达到2000亿。从全国来讲,每年只有几十亿的缺口。比如,武汉、辽宁等老工业区的缺口要由国家财政负担。这个数字有几百亿之巨,仅去年就有500亿左右。
社保基金缺口的构成中,关于新增压力和弥补历史遗留压力的差距是多少,郑教授认为,这是需要从不同层面来看的问题。总的来说,新增压力不断扩大,但是社保基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现有覆盖面的不断扩展、追缴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公司机制的规范,社保基金是可以有效地抵御各种压力的。
如何补缺
财政部方面表示,社保基金缺口的压力在短期内不会展现,而是要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人口变化、宏观经济形势、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逐步分摊的。并且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我国的社保基金量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并拥有了丰富的管理、运作经验。因此不但不必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套现来筹集资金,而且对于以后的发展也不用过分担忧。
财政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就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在《证监会就停止减持国有股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已经给出了明确而乐观的答案。可以说,多渠道的筹资途径保证了社保基金的稳步补充。
郑教授对此指出,解决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从社保基金自身解决,建立社保基金制。同时社保基金有足够的能力通过自身的调节弥补缺口。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在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郑教授认为,40%的比例已经是最高限了,即使是在西方国家也基本上是这个比例。但随着社保基金基数的不断增加,社保基金的投资规模会日益扩大。
在保值的前提下入市
郑教授指出,当前社保基金对入市踌躇不前的原因有三:
一是现在社保基金的规模还不够大,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掌握的资金尚不足600亿。
二是因为养老保险金的盈余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且不均衡。上海多一点,有100亿,深圳有50~60亿左右,还有一半以上的地方是收不抵支。由于资金不足,难以在股市上产生我们想象的规模效益。
三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够完善,投机氛围浓重,社保基金参与其中将会冒很大的风险。在市场环境发育不良的情况下,在所有的国家几乎都会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事实上,国际惯例亦是如此,社保基金不比商业保险,它的首要目的先是保障,其次才是赢利。除此以外,社保基金入市需要选择高素质的资金管理机构,而“目前国内的基金管理公司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但是,从长远看,社保基金一定会入市,这是必然的趋势。郑教授表示,社保基金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保持增值是社保基金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要达到增值的目的必须要进入资本市场。一旦社保基金的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资本市场相对完善,社保基金就会进入市场,并且成为证券市场良好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点政策面的决心相当大”,郑教授强调。
郑教授补充说,社保基金的具体投资方式应当是通过委托投资机构进行,社保基金自己发起基金,成立公司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样会影响市场的平等参与。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工作人员说,基金公司的人三天两头的来进行“公关”。
基金方面也表示了对社保基金的浓厚兴趣。嘉实基金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现行的政策,社保基金理事会是要通过委托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的。基金会按照社保基金的要求去做。基金公司可以充分发挥研究平台、机制等各方面的优势,对社保基金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增值。
毕竟哪一家基金公司也不愿轻易放弃社保基金这块大“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