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新闻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十六大新闻中心今天下午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分别介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曾培炎介绍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总量已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世界排名也由第十位跃升到第六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这13年,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社会最稳定的时期,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堪称"盛世"。 李荣融介绍说,1989年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许多工业品长期短缺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工业经济长期保持了快速增长,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工业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国有工业企业户数从10.23万户减少到4.68万户,实现利润从743亿元提高到2389亿元。 有记者问:这次十六大将会选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明年初新一届政府也会换届。每一届新的政府换届都会有一个新的目标。中国的经济政策是会保持连续性,还是会作出较大调整? 曾培炎说,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对于本世纪头2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报告所提到的大政方针和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的大政方针是一致的,发展思路应该说是一脉相承的,是连续的。从大的方面来讲,邓小平同志早就有一句非常形象、也非常明确的话,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具体到经济政策来讲,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和我们十五大以来所执行的,在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上都是一致的。比如,坚持扩大内需、加快结构调整、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等都是一以贯之的。当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也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因为国内外形势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有记者问:昨天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了《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这对国有企业的布局会产生什么影响?国有企业的比重多少比较合适? 李荣融说,最近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三个文件,除昨天发布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前些日子还出台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这三个文件的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三个文件对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将产生重要影响。至于说国有经济比重多少比较好,这不可能事先人为设定一个比例。可以肯定的是,国有企业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国有经济的质量必将会继续提高。我认为,关键不在于国有经济的数量,而在于质量。 有记者问:江泽民同志在报告当中两次提到要出售土地的使用权,对这一点您能否作更多的解释?这是否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中国这么做是否会让政府有更多的收入? 曾培炎说,关于土地使用权的出售,中国宪法规定城市土地是国家所有。城市土地使用权可以出售,这不是这一次报告中新提出的,我们执行这个政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各级地方政府在盘活土地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收入,但这些收入也都是为了本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有记者问:江泽民同志在报告里面提到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的定义是什么?关于贫富差距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解决措施? 曾培炎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事。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用大体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