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我国大型的专业化空调企业———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获悉,今年1月至5月,该公司主导产品格力空调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0%,销量和工业总产值增幅均创造了该公司历史最高纪录。这表明,作为空调行业“一线品牌”的领军企业,格力电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长,为夺取全年销售大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初空调业开盘以来,在巨大的库存、狂涨的原材料以及资本的信誉危机等重重压力之下,加之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众多空调企业逐渐步入了销售不畅的困境,但格力电器依然坚持依靠其专业化的优势、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口碑以及独创性的销售模式;同时,继续坚持加强内部管理和质量管理,依靠管理上的优势保持了企业规模与效益的稳步增长。
苦练内功,狠抓管理
“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格力电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该负责人表示,从服务战、概念战到价格战,空调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比拼企业内功的时候,企业内部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命运,这从近年来一些企业的命运沉浮中可以看出。可以说,格力电器近年来业绩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与“苦练内功,狠抓管理”的思路是分不开的。
在格力电器高层领导看来,在企业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外部的竞争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内部的管理出现问题,而内部管理的关键又在于干部队伍,因此,苦练内功,狠抓管理,首先就是要狠抓企业干部队伍的建设。2001年以来,格力电器高层领导首先就把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摆在了工作的重中之重。2001年11月,公司在广西北海召开中高层干部大会,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格力电器的“整风会议”,从此拉开了公司“整顿工作作风、打造百年企业”的序幕。
在这次会议上,格力电器高层领导提出了一手抓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一手管理规范化的新思路。2001年底至今,通过近两年来的作风建设,全公司干部队伍树立了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激发了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并使公司的内部管理走上了现代化、规范化的轨道,如该公司总经理董明珠提出的“一张纸一滴水”管理意识,已经深入该公司每一个员工干部的心中,大大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格力电器继续坚持严抓成本管理和员工思想建设,同时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大对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考核力度。通过增设总经理信箱、强化监察部门作用等措施,堵塞了内部管理上的漏洞;对不称职的干部坚决予以撤换,并通过公开选拔,使大批年轻有为、忠诚度高、责任感强的干部走上企业的管理岗位,净化了企业的氛围,使企业的机体更加健康,更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的挑战。
格力电器的这种苦练内功、加强管理的举措,成就其他业绩的稳健增长。2001年,格力空调的销售额为65.88亿元,比排名第二位的品牌高出8亿元,到了2002年,格力空调的销售额已经达到70.30亿元,比排名第二位的品牌整整高出14亿元,企业利润也从2001年的2.73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2.96亿元,与不少竞争品牌销售额和利润均大幅下滑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格力电器负责人说,这就是管理的“魅力”,管理出效益。
品质制胜,更胜一筹
“好空调,格力造”,在业内,格力空调一直以品质过硬而著称,在消费者心目中,格力空调也一直享有“买品质,选格力”的声誉。格力空调的质量是有目共睹的,但格力空调的高品质从何而来却鲜为人知。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在许多企业更多的是一种口号。但在格力电器,这却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在行业内服务概念炒作愈演愈烈的今天,格力始终把质量放在企业全盘工作的首位,格力电器管理层说,“格力要做不需要售后服务的产品”,也就是要让消费者购买的格力空调是没有后顾之忧的高品质的产品。
这种高品质,在格力电器公司领导看来,首先就是要从源头————原材料抓起。其中,关键是原材料的采购与质量控制。2001年年初以来,格力电器公司大刀阔斧加大了对原材料采购程序和运作环节的调整,通过供应部、外管部、筛选分厂、技术部等环节的层层监控,坚决要求做到“货比三家、质量取胜”,并加强对原材料采购环节的监控,堵塞漏洞,杜绝人情关、亲情关,并通过公开公正的网上招标等举措,把一批不适应企业要求的原材料供应商拒之门外,保证了格力空调的原材料始终能做到质优价平。
对原材料的质量的控制,对任何空调厂家都是一个难题。在业内,许多人都知道格力有一个全行业独一无二的“筛选分厂”,这个“筛选分厂”也就是格力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格力一举解决了困扰业内已久的难题。这个筛选分厂不仅对国内原材料的供应商的产品进行全面检测,也对国外原材料供应商的产品进行检测,使格力空调的零部件保持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这种从源头抓起的质量控制方法,使格力空调以高可靠性、低返修率在国内外空调市场著称,质量在用户心目中也已经是有口皆碑。目前,格力空调的返修率是千分之零点几,正朝着万分之一的目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