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谢平日前在一次研讨会上指出,在加入WTO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金融业改革已初步取得一些成效。但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日后的金融改革还将面临四项艰巨任务。 谢平认为,我国金融业为应对WTO的挑战,首先在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监管组,进一步充实银行监管力量;根据入世承诺,制定、修改和清理了一批有关法律,加快金融立法的进程;扭转了长期以来不良贷款持续上升和经营亏损的局面;货币市场建设取得进展,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增强;外汇管理和金融对外开放的水平提高。 但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适应改革开放新阶段出现的深层次、结构性变迁,金融业还需进一步发挥其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的作用。另外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也需要更准确地把握货币政策,探索更有效的政策目标设定、调控手段和传导渠道。 为此,谢平提出,日后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3年货币信贷工作的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增加交易工具,促进国债、企业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市场的协调发展;继续发挥信贷政策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再就业、支农、助学和西部大开发等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导向作用;督促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信贷风险。 二是推进银行监管体制改革。此次改革决定人民银行不再承担金融监管职能,但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民银行权力的下降和权威性的下降,而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监管体系。人民银行今后要大力加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和改进对金融业宏观调控。 三是加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争取用5年时间,按照商业化、股份制和现代化的要求,分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同时,继续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推动部分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上市;鼓励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业务联合,促进城市商业银行把业务重点转向为中小企业、个人提供金融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有效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走势,充分发挥利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今后几年内,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步骤有序推进。其中,贷款利率由逐步扩大浮动幅度和范围过渡到中央银行只管基准利率的下限,由银行自主决定各档利率水平。 谢平说,今后中国将研究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不分企业大小和所有制性质,由商业银行在浮动范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调整和完善存、贷款计结息规则,扩大商业银行自主权;采取措施督促和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利率风险防范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