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收费困难多 仅有15%的消费者表示认同 |
 |
 |
2002年5月25日11:26
[ 程维 ] 来源:[ 广州日报 ]
|
 |
近日,一位上海市民因某外资银行收取服务费而状告其损害消费权益,人们开始关心“银行收费”这个话题。明略市场策划(上海)有限公司就银行收费问题最新的调查显示,银行收费观念尚未形成,目前推广阻力重重。而中资银行在受访者中似乎更有亲和力。
四成受访者知道外资银行收费
调查显示:受访者中,知道外资银行收取服务费的受访者占41.4%;不知道的占58.6%。
明略市场策划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近期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范围陆续被放开,由于外资银行不为广大市民所熟悉,普通市民对它们所提供的服务了解度也很低。在普通市民观念里,一般的存取款业务不该收取服务费,而外资银行的收费服务自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调查显示,赞成银行收费服务的仅为15.0%。认为不应该收费的理由主要为“银行是通过投资来赢利,而不是通过收取服务费”。
研究人员认为:我国几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运作体制转换不过10年左右,在经营管理上离市场化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人们也早已习惯免费服务的方式。人们认为银行吸收存款后,再进行贷款等形式进行投资以赚取利润是主要的赢利方式,自己把“生蛋母鸡”借给银行,银行还要收费,这似乎不合情理。
少数文化程度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外企白领和一些对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人能够接受银行收费的观念。
“免费”的吸引力不可小觑
如果外资银行收费,而中资银行免费,市民们将会作何选择呢?调查显示,有70.1%的市民会选择中资银行进行存款。
研究人员认为:“免费”的威力确实不可小觑。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发展,人们对银行的依赖性更强,许多服务项目若进行收费,将是一笔不小的日常费用。而且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和服务,储户和银行之间建立了货币信用关系,储户存钱入银行,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就是“债权人”,理应享受获取利息的权利,若有免费服务存在,收费服务则难立足。
进一步了解市民不选择外资银行的原因发现,主要是由于外资银行要收费,占总体的62.9%。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收费问题,使得大多数市民对外资银行“望而却步”。外资银行实行的收费服务其实是成熟市场行为的一种体现,通过收费,外资银行得以将客户群体细分化,其服务层次也加以立体化。
由于近年来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自身市场体制建设的同时,许多新形式的股份制银行队伍不断壮大,客户选择的范围也不断增大,外资银行的优势被收费服务这道门槛挡着难以发挥,目前的窘境在所难免。
若都收费仍选中资银行
那么,如果中资与外资银行一起收费,消费者又会如何选择呢?调查显示:仍会有65.3%的受访者选择中资银行。主要原因为“比较熟悉”的占85.7%。
研究人员认为:究其原因,是和人们对自己资金安全性的要求有关。由于中国几大商业银行都是国有性质,国家对它们的金融风险控制严格,这一点也深得百姓的信任。外资银行显然在这一点上略逊一筹,对外资银行背景的不了解和谈之色变的金融风险往往是外资银行储户的心理阴影。国内几大商业银行在规模上,网点设置上的优势也让市民直接受益。但外资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理念都领先于国内同行,随着相关政策制度的宽松,它们将逐渐显山露水。
●消费者:宁可降息也不愿付费
现在国内银行在许多中间业务上不收费或收费很低,但许多服务水平是停留在低层次机械化操作上,对于银行自身,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对服务质量的提高也不利。
通过部分业务的逐步收费,这一矛盾将得以缓和。但是,收费服务的推出要循序渐进,在现阶段,消费者宁可降息,也不愿付费,付费银行的信誉和业务必然会受影响。
在外资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市场的环境下,服务质量低将成为中国银行业的软肋,若不能有效改进,最终将使客户大量流失。如果能够让消费者真正体会到服务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许多消费者可能更能接受收费的服务。
在目前尚占优势的市场环境中,中资银行为了应对外资银行,不妨将亲切度和便捷性作为宣传重点,牢牢抓住国内客户的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