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股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方案停止后,近期有关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的消息逐渐多了起来,昨日就有三星石化(相关,行情)、成量股份(相关,行情)等多家公司发布了股权转让公告。上市公司股权的变化,是资源的重新配置,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但从今年的股权转让公告看,股权转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国有股转让需要有关部门批准,在某些情况下,潜在受让方无法把握时间。如在上交所挂牌的某上市公司,其经营早就陷入困境,虽然公司有意引进新股东以图东山再起,同时也确实有实力公司欲“借壳”上市,但由于国有股权的转让一拖就是几年,令潜在的大股东始终无法下决心对公司进行重组,公司经营状况依然糟糕。从这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不难看出,审批过程缺乏时间表,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国有股的转让,这无疑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其次是在国有股转让过程中,市场化程度较低,尤其是国有股向非国有企业转让的过程中,暗箱操作或多或少地存在。一方面,真正想“借壳”的公司有时无法直接得到股权,而被迫从“中介”机构手中高价获得。另一方面,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股权转让往往会出现几个差别较大的价格。在某些时候,潜在受让方还必须承担某些义务,如原有企业的职工安排等等。这些情况的存在,增加了转让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成本,令不少有意入主上市公司的买家知难而退,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此外,在国有股转让的过程中,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时间跨度相对较长,不排除某些人员或机构利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的可能性,这给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今年6月底公布的相关文件里,向战略投资者协议转让在日后将成为国有股转让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对于国有资产的变现以及上市公司的结构治理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以上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阻碍了这一进程。笔者建议,在国有股转让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机制,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提高可操作性;同时,参与各方都应该共同努力,减少或者消除转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国有股转让的核心问题——定价方面,应该走市场化道路,使国有股的转让在公开、公平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证券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