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息压力客观存在
1、自去年9月份CPI首次负增长至今,物价运行的低迷状况已经持续9个月之久。其中除去年10月份微涨0.2%和今年2月份涨幅为零外,其余月份全部负增长,说明通货紧缩不是暂时性现象。
2、今年以来物价下跌幅度进一步加大,其中在2月21日央行连续第八次降息以后,CPI又连续三个月较大幅度下降,即3月份同比下降0.8%,4月份同比下降1.3%,5月份同比下降1.1%。这是近年来十分罕见的,也说明今年到目前为止的通货紧缩形势严峻。
3、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与上半年相比,将呈回落态势。
我们认为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是构成降息压力的主要内因。
二、近期降息的理由还不充分
1、从CPI走势看,5月份降幅比4月份有所缩小。同时,作为物价先行指标的工业品出厂价格走势,在3、4、5月份也出现降幅减缓趋势(3月份-4.0%、4月份-3.1%、5月份-2.6%),说明未来几个月CPI下行趋势有减缓迹象。
2、5月末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以来偏紧的货币供应有改善迹象,不仅M2、M1双双达到年初既定的调控目标(M2同比增长13.89%、M1同比增长14.53%),而且M1是自去年9月份以来首次超过M2增长速度。
3、央行开展的第二季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降息来分流储蓄的效果并不明显,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目前物价下行趋势有减缓迹象,货币供应有改善迹象,同时降息效果并不明显的情况下,预期央行近期采取降息行动的理由不够充分,至少在时机上还不成熟。
三、是否降息仍需观察
1、在连续第八次降息以后,虽然理论上还有一定降息空间,但显然十分有限。考虑到未来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调控需要,央行肯定会慎用利率工具。
2、如果上述物价下行趋势的减缓和货币供应偏紧的改善迹象是一种趋势性而非暂时性,则降息可能性大大减小;反之,则降息可能性提高。
3、基于以上论断,我们认为6月份的物价、货币供应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运行十分关键,建议密切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