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香港、美国纳斯达克、伦敦和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上市部或亚太区总裁28日在北京竞相向中国企业抛绣球,推介他们各自的市场。
四交易所京城猛抛“绣球”
在“2002年中国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高层论坛暨海外上市与融资”的研讨会上,虽然伦敦交易所亚太区总裁祝晓健否认四家交易所是在竞争,但是从美国纳斯达克中国区总裁黄华国所提供的数据看,除法国和香港以外,世界其他交易所的IPO(首次公开发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四家交易所同时看好中国市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贡献了60%-80%社会财富,获得的金融支持份额仅有30%左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老话题了。在银行融资难、风险投资少的情况下,到资本市场融资成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选择。但是由于主板市场门槛太高,创业板市场迟迟没有推出,致使许多颇具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利用各种渠道纷纷寻求境外上市。
融资专家大泼冷水
在海外四大证券交易所热情推荐市场的同时,一些中方政府官员和融资专家一句“海外融资成本太高,迫不得已不要到海外上市”的告诫,对于四大交易市场和准备到海外上市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瓢冷水。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中国证监会国际部副主任谢世坤说,国内企业去海外上市从1993年开始每三年都形成一个周期,1994年、1997年、2000年这三年都是高潮期,2002年又开始了新的一个周期。但由于市场容量有限,每年能够在海外上市成功的企业少则两三家,最多不过七八家。
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介绍,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导致香港市场的壳公司价格近两年上涨了近2倍。
然而这些企业到海外上市的情况如何呢?谢世坤认为,海外上市的成本应控制在筹资额的10%以内。但目前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9家内地企业,融资成本最高约20%。同时,高尚全、全国财经委员会经济法室主任朱少平以及美国JP·摩根投资银行部中国区总裁朱德淼都一致认为,中小企业海外上市成本太高,收益与付出不成比例,得不偿失,除非迫不得已,不要去海外上市。
他们认为,企业不仅要考虑目前融资的需要,而且还要看在未来企业成长的需要。不仅海外上市的成本高,而且上市后维持上市公司地位的成本更高。由于国内去海外上市的企业和国外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很差,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企业也都相当挑剔,买中国企业股票的投资者并不多。同时,中国很多中小企业的产品都是区域性的,去海外上市,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要。
业内人士提出,中小企业是否到海外上市,取决于以下条件:企业是否急需资金及取得上市地位;企业是否需要外汇资金;企业是否有意拓展外汇市场;是否有意吸引国外专业人才加盟;公司是否增长快速需要不断从二级市场配股集资;是否希望尽快实施股权计划以吸引人才;是否有意引进国际知名战略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基金加入投资;是否有意和境外公司进行股权置换或购并海外公司;上市成本占筹集资金的比重;审批及操作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