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岳冰清
良好的感觉来得太早了。
3月中旬,我在东方君悦酒店见到新桥的财务顾问摩根士丹利的一位高层主管,问起深发展的事,他当时乐观地保证:“再过一两个月吧,两个月,应该有个比较好的结果。这个故事可以和你讲。”
两个月后,这个故事的续集登场了。
5月7日晚,单伟建飞到北京。飞机落地后,他在车里给北京的熟人打了个电话,谈笑风生,听不出已经发生了紧急情况。第二天上午,他与中国银监会官员会面。中午,他一边吃饭一边给一个小朋友讲笑话。5月9日上午去机场前,他给熟人写了一个道别邮件。
单伟建预料到北京之行可能会无功而返,但仍然对一线希望做了最后的努力。对此,单伟建表现得相当泰然。在收购韩一银行的交易里,他有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历,所以,他再一次相信了自己的人生经验。
5月12日,深发展公告,撤消新桥管委会。当天,新桥针锋相对,公告称,那不会影响新桥与深圳市政府有关股东签署的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股份转让协议。
应该说,双方的做法都与我们曾经熟悉的隐讳的交易方式相去甚远。
5月20日,新桥在美国起诉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并指称周林与该银行合谋,误导深圳市政府,歪曲新桥收购意图,恶意干扰收购。
周林为什么要误导深圳市政府?半年前,周林还向媒体指出不选择商业银行的两个原因,为什么转而与台湾银行谈判?深圳市政府为什么甘冒丧失政府信誉的风险而保持沉默?
中国企业在与国际市场打交道的过程中,涉及到维护政府信誉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十月底,中国电信在香港和纽约上市,路演途中突然宣布提高国际话务接驳费,引起全球市场哗然,香港本地媒体立时狂轰乱炸。事后知道,中国电信的管理层事先居然没有人知道信息产业部会做这个决定。为了补救,信息产业部当时计划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投资者说明情况。参加路演的投资银行家们更害怕了,他们宁愿中国电信忍气吞声,大事化小,把责任担在企业头上,也要极力保住政府信誉。因为中国电信全球市场融资的最大的卖点就是它的业务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而这是以政府信誉做保证的。
一家海外私人股权基金的中国主管认为,在这个交易里,问题的核心是一个政府和一个公司是否遵循了法律,维护了信誉,而不是政治问题。他说:“商业从来都是以投资回报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韩国,都应该是这样考虑问题的。”
出现打官司的局面后,我在香港某投行工作的朋友说,接下来就是海外媒体登场了。他曾长年在美国某投行总部工作,近年才回香港。他说:“美国人做生意遇到挫折时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在报纸杂志上大肆造势,一是告状。” 在美国,企业打官司是司空见惯的,而告状的本意往往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另有他图,这要视具体案例来看。他对新桥的做法表示不屑,称其策略为“crying baby ”,他说:“真的看不懂新桥出于什么目的采取这样的举动?他们还想不想买?”
单伟建是个极难被媒体捕捉的人物,某些国内媒体记者即使采访过其本人,也不会第二次见到他,媒体甚至不能得到一张他清晰的近照。6月9日、12日和14日,《远东经济评论》、《华尔街日报》和《经济学家》杂志的显著版位相继出现了关于收购深发展的长篇文章和单伟建的大幅照片,《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网站上同步刊登了《远东经济评论》封面文章的译文《入股深发展生变,新桥资本无退意》。单伟建在纽约中央公园骑马的表情显示了一个收购者的坚定决心。
《远东经济评论》这样描述单伟建当时的处境:单伟建是这场纠纷的中心人物,他发现自己似乎成了冲突各方的焦点。他既希望为新桥资本达成商业上可行的交易,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又希望将自己认为最好的国际运作方式引入中国和亚洲。与此同时,他还面临著要求他偏向祖国立场的压力。但单伟建否认这之间存在任何冲突。他说,“如果我们能将资金和最好的运作方式引入亚洲,那就不存在什么冲突。这不是美国人和亚洲人的较量,而是努力找到最佳方法的途径。”
但交易并不以个人的意愿进行,就像生活并不完全驾驭在个人手里一样,它不是一匹马。
香港某投行的朋友看了内地媒体的报道后说,新桥管委会进入深发展可谓声势浩大,几十号人进进出出,还有人时时坐镇,谈话、查记录、算帐,用记者的话说就是“浩浩荡荡”。他说:“怎么像鬼子进村了,新桥不至于这样不了解国情吧。”朋友分析,新桥败在细节,如此大张旗鼓地行事,多半以为胜券在握了,“这样做只能让深发展的管理层人人自危,自身不保的时候,谁会配合你工作”,朋友说。
一个运做了十几年的中国企业,内部早已形成了自己习惯的“企业语言”,很多微妙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形成了支持企业运转的所谓“潜规则”。这种语言的力量分散在每个人的头脑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事情的运行方向。而这种语言是新桥读不懂的。
这真应了英国的一句谚语: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魔鬼在细节之中。
目前看来,深发展与新桥之间前缘已尽,残存的温情已不能挽回昔日的恋情。对新桥来讲,需要估算的是,以高昂的成本盘算在中国金融市场的长期利益,此举是否物有所值?有谨慎的观察人士认为,对深发展来说,事情已经结束了,对新桥来说,事情才刚刚开始。
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如须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