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也是看了“100人访谈”栏目后,主动与编辑部联系的。在电话里他自我介绍说供职于京城一家报社,自认为在股市中的经历颇不平凡,希望与记者聊一聊。在宣武门一家餐厅里,留着板寸,身材略胖,手里提着一小壶二锅头的白酒是他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他说自己对记者的工作很熟悉,早就打好了腹稿,并按照时间顺序将自己的股市经历划分为三个阶段。
借钱炒股票
40多岁肖永的入市经历不同于大多数人,因为他是在对股市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人拉着进入了股市。1993年3月,肖永因为工作关系,结识了一家证券公司的几个朋友。当时正逢该公司发行淄博基金,每股1元,就向肖永推销,他于是购买了8000股。肖永说:“后来想起来挺后悔,为什么不多要点,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到6月份淄博基金上市,最高涨到5.4元。一位银行的朋友建议他抛掉,对股市还不太懂的肖永却只跑了一半。几天后股价就一路走低,在3.98元时他出掉了另外一半。“这就算是我与股市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此后,我就开始了9年的股市生涯。”
虽然第一次的买卖有着些许遗憾,但肖永还是赚了近4万元钱。1994年开春,上证指数(相关,行情)从800多点一路下跌,至6月份达500点。从事文字工作的肖永提笔给中国证监会写信,主要观点是“市场不正常,太低迷,需要利好支撑”。7月29日,证监会出台了停止扩容等三大利好消息,一周之内大盘就暴涨到700点。
此时的肖永也没闲着,觉得资金太少、但又不愿错失机会的他第一次向朋友借钱炒股。“在政策出台的前一天,我凭直觉感到股市有戏,一定要追加资金。所以以每月1万元的利息为承诺,借了20万元,期限是一个月。”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购买的是二纺机(相关,行情)。一个月以后,还款期限到了,在朋友的催促下,他极不情愿地平仓21万元归还了本息。“我这个人很讲诚信,虽然刚一平仓股票就涨了,马上少挣13万,但我还是把钱还了。这是做人的原则。”
好景不长,由于中央开始整顿金融秩序,大盘又回到500点,还在一路狂追的肖永,把三分之二的身家赔进去了,账户里只剩下7、8万元。“不过我无所谓,比起一个在匈牙利倒过服装、做国债期货、在几分钟内将200万赔得只剩7万的股民来说,我已经很幸运了。起码我还没有自杀的想法。”
股票是一种事业
“我在股市中的第一阶段就这样结束了,从1995年到1997年是我的第二阶段。”1995年,经常上夜班的肖永又开始兼职做房地产,加之与妻子分居,使他无法集中精力做股票。9月份,一家公司给了他50万元,请他代理操盘,条件是赚得的利润对半分,但状态不好的肖永平淡地度过了他的1995年。
但是随之而来的1996年,却成为他自认为最辉煌的一年。1996年,媒体上开始大肆渲染深圳市场,但并未引起他足够重视。在一次聚会中,肖永向朋友倾述上海本地股越来越难做的想法,朋友随口说“那就去做深圳本地股”。好象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肖永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选错了战场。
于是琼海虹进入他的视野,他在3.9元买进了5万股。“那时有一帮技术派的朋友,见我的琼海虹涨到6.6元,众口一词地说已见顶,建议我全部抛掉。开始我坚决不卖,后来顶不住他们的七嘴八舌,在6.6元就全走了。结果刚卖完,它就涨到8元,后来又涨到17元。真应了那句话,技术面不如资金面,资金面不如政策面。”
到11月份,肖永将代理的资金翻到150万元,净赢利幅度200%。可是他仍有遗憾,“1996年那样的行情,赚多少钱都是应该的。”有了几次大起大落后,他开始意识到要把股票当成事业去做,并且需要不断学习。1999年3月,借钱给他的那家公司提出收回全部资金,肖永认为自己结束了炒股票的一个重要阶段。
永不言退
渴望成功的肖永认为人生没有几次大机遇。虽然与“5.19”行情失之交臂,但执着的他又开始四处“找钱”。在人生和股市中都处于长期压抑的他,养成了喝浓茶、抽烟、喝酒的习惯。2000年他大病一场,不得不住院治疗。
2001年,他开始意识到求人不如求己,再说现在“找钱”也不容易。因为市场已经发生变化,暂时失去了方向,不过1500点应该是个阶段性的底部。最近决定重整旗鼓的他参加了某机构组织的股票竞赛,现在开赛才两周,他排名第二。他的最终目标是第一名,他说自己很有信心夺冠。“不管股市会成什么样,我永远不会离开这个战场。如果有可能,我要开一家投资公司,并永远在股市中做下去。如果半途而废,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进入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