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沪两市在政策面暖风频吹之下,始终难以调动市场人气,仍然表现的观望气氛甚浓的格局,盘面上个股行情热点不能持续,基金走势也是昙花一现,信托金融股经过短线反抽又步振荡回调之中。还有市场中的主力资金也不愿进场接货,进尔形成了尴尬的局面,这是为什么?有必要从货币资金的流向去探析,便于投资者理清投资思路。
众所周知,我国股市要走出一波象样行情,不管是一轮大牛市或者小牛市,撇开影响股市一些简按因素外,其直接因素,具体的主要作用,是两点:第一点是推出政策的确短、中期利多于股市行情发展,并且得到普遍认同和接受,第二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渠道修通,使各方面的资金能够不断地流向股市。因为我国现阶段的股市,是属于典型的政策市,又是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必需资金流向要和政策方向一致的情况下,股市行情的演绎才不会发生矛盾。无论股市不断地扬升还是阴跌不止,把握股市未来发展趋势的脉搏,弄明白上述两点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大资金的机构战略投资者更为关注。
忆起99年的“5.19”行情爆发,在当时政策明显利多于股市的情况下,允许三类企业的资金进入股市,市场主力机构也可以利用国债回购资金,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券商用股票抵押获取资金进入证券市场,还有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取得资金,也大部分流向股市,同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放大基础货币供应量,再加民间游资也纷纷投向股市,资金推动型的牛市由此而产生。
而现阶段证券市场状况是,在沪市综指1500点左右位置,政府监管层推出了一系列利多于股市的措施,如国有股减持暂停,利率下调,佣金下降,按二级市场的市值配售,并且是100%比例的不到20倍市盈率价格,让利于二级市场持股者,增发新股明显减缓,还有允许外资参股券商和基金,又有即将要推出QFII制度,社保资金也不时有进场的迹象,等等。可以说政府监管层呵护股市的态度,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又为什么市场观望气氛浓厚依旧呢?
问题就出在资金的流向上,因为我国已经加下WTO,金融市场要逐步对外开放,面临挑战或冲击最大的领域,是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市场,现在主要是指银行的资产质量,全国银行系统平均资本金充足率远未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平均呆坏帐率在2001年仍有24.5%,因此央行行长戴相龙要求商业银行的坏帐率平均要下降三个百分点,到2005年降低到15%。通常要降低银行的坏帐率一般是两个渠道,一是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注资,抵消掉银行的呆坏帐,二是要求用银行钱的企业创利,来加快或提高还款能力,降低银行呆坏帐率。目前这两点看来都骓以做到,那么又如何来化解银行的金融风险呢?降低呆坏率呢?就利用股市和平的置换手段来达到目的。
今年以来在发展资本市场化解金融风险的策略指导下,在首发、增发、配股、可转换债券等说明书中,几乎都有这种声音,所募集的资金,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收购某某已经建成的项目或在建项目,那么这些项目是谁投资的呢?一是政府拨款兴建的,二是通过银行贷款建设的。如果发生收购行为,那么项目的风险,责任和权益就形成了置换,其结果一是政府的投资收回国库,二是银行的贷款就会连本带息回收,从此银行的呆坏率就随着这种不断置换方式的发生,达到降低呆坏率的目的,化解金融风险也就变成了可能性。重要的是资金就这样不断地从股市流向国库和银行,可是这些资金短期内又不会掉头流向股市,如此股市资金“失血”现象就屡屡发生,股市在政策利多的情况下,怎么会有理想的行情发生呢?可是监管层一直试图采取市场要什么利多举措,基本上都能满足要求,以此来重聚市场人气,吸引民间游资进场接货。
现在又要推出QFII制度,允许外资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政府监管层旨意在重新修复一条资金渠道,为股市供应资金,即是改变过去利用银行资金为主,给股市输送资金的模式。
所以,看来新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资金渠道,没有修通之前,市场主力资金不会轻易进入股市接货建仓,那么民间大量的游资,也只能存入银行,或者进入债券市场,以及用来提前还按揭的贷款,而不愿进入股市。再加之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和资产质量有所下降,恶性圈钱游戏屡屡发生,打击了股市投资者的积极性。即使股市的政策面是利多的,可是资金的流向不一致,因此当前股市的尴尬局面也就出现了。
来源:[华鼎财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