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辈子的商业理想是什么?有的企业家希望能够在自己退休之前实现公司上市,有的人希望能够把公司卖给一个能出好价钱的大买家。剩下还有一些人,就是那些心比天高,梦想着亲手缔造下一个IBM或者宝洁的“野心家”。 这种梦想听起来仿佛天方夜谭。但其实世界上很多最伟大的企业从蹒跚学步到成长为《财富》500强排行榜上的明星,真的是由它们的创始人们一手完成的。由哈佛商学院两位研究人员考特尼·佩林顿和埃里克·贝切尔实施,由美国国家创业委员会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财富》500强当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依赖过重大的并购行为。1994年在《打造百年老店:标本公司的成功习惯》一书中,作者吉姆·科林斯也指出:“3M、美洲快递、波音公司、花旗集团、惠普、IBM、强生、默克制药、摩托罗拉、宝洁、索尼、沃尔玛和迪斯尼,所有这些企业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公司成长为声威赫赫的行业巨头的历程,都是在它们的创始人手上完成的。”从这样一些能够把企业从很小很小做到很大很大的英雄企业家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呢?当然,他们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睿智,上进,有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工作伦理。但是佩林顿和贝切尔的研究得出的却是一些令人吃惊的教训。其中就包括下面这些: 不要孤军奋战 有的企业家喜欢“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其实这是没必要也不应该的。佩林顿和贝切尔的研究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家们在创业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一位忠诚而得力的投资人或者合伙人的鼎力相助。乔治·伊斯曼(柯达公司创始人)当年四处融资,但是那些自以为是的银行家们都认为大规模的胶卷生产不可能有市场,幸好他得到一位叫亨利·A·斯壮的马鞭制造商的资金支持。而威廉·赫莱特和大卫·帕克尔德创立惠普的时候,他们的启动资金是由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提供的。至于山姆·沃尔顿,如果当年没有他岳父的大力支持,也不可能打造出今天的全球第一大企业沃尔玛。和那些一般的投资人不同的是,这些忠实的盟友愿意和你一起成长,能够和你共患难,而且不指望你能够一步登天。 破产 当然,这一招并不是什么谁都敢用的,也不是必须的。但是有时候如果你早一点承认失败,也许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食品业巨头亨氏就曾经破产过,IBM差点破产两次,亨利·福特在他的创业路上也倒下过两回,而索尼在它的早年更是屡败屡战。其实,破产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是一种潜在的伟大气质的象征——它把那些天将降大任的真命天子和那些没有足够的胆略、气度去面对高风险、高回报决策的凡夫俗子区分开来。而要把公司从那么小做到那么大,缺乏这样一些决策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对于一个志存高远的企业家来说,热爱风险和计算风险至少是同样重要的。 依靠子弟兵 传统的智慧认为,当一家公司开始起飞的时候,就应该从一些大的、成熟的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包括索尼、沃尔玛、波音和西南航空在内的很多伟大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都是从内部培养的。巴瑞特和她那些老成持重的竞争者们相比,也许缺少一份显赫的履历和声誉,但是她却成了西南航空公司企业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在她的主持下,这家叛逆的航空公司逐渐形成了挑战权威、特立独行、通过流程的革命来寻找盈利机会的鲜明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