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0月份几只开放式基金发行的陆续结束,今年在基金募集规模上已无可争议地创下了历史新高。但走过了今年的发行"大年"后,来年又会如何呢?
实际上,除了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没有发行之虞外,大多数开放式基金的发行一直没有真正摆脱"推销"的尴尬。前几只开放式基金在发行规模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主代销机构的鼎力相助有密切关系,而新近几只基金募集规模的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更多地反映了整个基金行业所面临的真实境遇,而非个体公司的问题。
目前,影响开放式基金发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下几点犹为明显:
一是在产品开发方面,迈不开步伐。根据有关规定,证券投资基金只能投资于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很少的品种。目前除了少数几只债券基金和指数基金外,其他均为混合型或平衡型的产品,不仅形式雷同,名称也差不多,让多数投资者搞不清楚。加之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基金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规避证券市场系统风险。以今年来看,如果没有上半年国债的投机炒作和"6·24"行情,基金运作的压力会更大。
二是赚钱效应在弱化。最新的基金净值显示,目前基金净值在1元以上的,无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已不足5只。这意味着,如果在余下不多的时间内没有行情发生的话,基金今年分红的压力颇大。这种压力甚至会延续到明年。而在面值以上的几只基金,也大都勉强"保本",其年终即便分红也多为象征性的。过往几年里,基金派现"大红包"可以说是吸引投资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没有了赚钱效应的刺激后,基金还会那么受欢迎吗?
三是经过今年的高速扩容,机构客户的挖掘已呈"透支"状态,而个人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的购买欲望又很难马上刺激起来。当主代销机构的"鼎力相助"也渐渐枯竭的时候,后来者又到哪里去开辟新的"客源"呢?
第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开放式基金一直面临潜在的赎回压力。市场有一种看法认为,正是由于目前开放式基金不少在1元以下,因此如果现在赎回就是把隐亏兑现,成为实在的亏损,同时也可能失去净值反弹带来的机会成本。基于此判断,那么如果市场真的反弹回升的话,反而可能引发一部分投资者的赎回动作。另外,传统的年底机构资金结账也将是对开放式基金的一次大考验。
此外,包括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在内的一批新公司纷纷正式成立,他们将面对一个"老"公司无需面对的"生存"问题。等米下锅的现实压力必然促使基金客户资源分流,单只开放式基金的平均规模下降几乎已是定局。有不少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开放式基金首次募集规模不足10亿份将是很平常的事。
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群体,其规模的扩大或许不会一帆风顺,但却是一个方向。海外成熟市场上,共同基金之所以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游刃有余,品种的多样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股票下跌必然会引起股票基金的净流出,但还有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保本基金、其他地区的股票基金等等来补充。如果我们的基金依旧只能"傍"在证券市场"一棵树"上,那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将恐怕很难有大的改变。当然,改变这些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如果现在还不开始做的话,那么在真正的牛市行情到来之前,基金发行难的局面仍将在所难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