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中国重汽集团与沃尔沃在北京悄悄地草签了合资协议。然而,低调的重汽集团还是在不经意间走漏了风声。重汽集团急忙作出解释,合资之事还有待国家外经贸部批准,现在不到披露的时候。 据内部消息,合资公司华沃将落户济南市党家庄中国重汽工业园,于12月底正式挂牌。中国重汽-瑞典沃尔沃谈了8年的合资,终于可以尘埃落定。 新的合资之约较之8年前有否变化呢?据重汽集团有关人员透露,双方本着从小到大的原则,尽快实现高档重型汽车的小批量生产。言下之意,第一阶段的合资不会大规模铺开。这与1994年双方签署的框架协议大相径庭,当时签订总投资额为30亿元,引进沃尔沃新款FM系列重卡,而且要实现90%以上的国产化率。 这个据说在2000年5月份之前的谈判中都没有变更的协议,最终还是变更了。对此,重汽集团称与沃尔沃公司有协议,也不愿意作任何解释。 分离、重组、下放,绝地逢生重汽终续8年之约 此次签订合资协议,重汽集团市场部有关人员解释说,重组后的“新重汽”已经不是两年前那个包袱沉重,财务状况像个无底洞似的老重汽集团了。 据悉,2000年4月份,国务院终于通过了重汽-沃尔沃的合资立项。但是,那时的重汽集团累计亏损达80亿元,总负债13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28%。这是2000年3月份中央工作组对重汽摸底的结果,出乎中央、地方及各方的意料。 而在此之前,即1998年~2000年间,早就开始洽谈的沃尔沃项目,谈判进展迟缓,甚至处于夭折的边缘,主要就是因为,庞大的重汽集团不仅拥有12万职工,财务状况也令人难测深浅。据介绍,因资金紧缺,重汽一度靠贷款维持,由于利率达10%至25%,一年就要付出5亿多元的利息;也曾经出现月现金收入只有4000万元至5000万元,月支出却高达2亿元的情况。这让原本积极促进合资的沃尔沃心有余悸。 终于,2000年7月,国务院第74次总理办公会决定,分离老重汽,川汽、陕汽重回地方,重汽本部———济南重汽保留“中国重汽”称号,并承接老重汽几乎所有的债务,划归山东省管理。这样,曾经以斯太尔为轴线将四川重汽、陕西重汽、济南重汽拧在一起的“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解体。 业内人士分析说,重汽的重创既有1995年之后重卡市场的低迷,也有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不过,重汽不能死掉。一是耗资14.4亿的奥地利斯太尔产品,一度寄托着国家的重望;其次是中国军事装备中有大量的重汽汽车,从战略上考虑也不能没有重汽。 所以,重汽集团下放山东省后,地方政府给予了最大的政策优惠,核销了巨额债务、大批地减员分流、享受财政补贴。2001年1月18日,新的中国重汽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成立。 据报道,新重汽成立当年,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销售各种汽车10539辆,其中重型汽车7898辆。据称,这达到了重汽公司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2001年,重汽花了相当的精力和财力解决历史包袱,补交了全部的欠缴养老保险费,补发离退休人员工资9000多万元,还职工集资债券、职工医药费等欠款共计1亿多元,还斯太尔项目款5000万元。年底,实现当期盈亏持平。 艰辛的重组,就是为了实现重汽-沃尔沃的最终合资。2002年5月24日,山东省省长张高丽在重汽考察时叮咛重汽集团负责人,积极准备与沃尔沃合资事宜,6月6日以后,瑞典方面将来洽谈关于合资合作的实质性意向。 历时8年,协约前后差别大重汽无法回避眼前尴尬? 据透露,重汽-沃尔沃前期的合资定在1亿元规模,合资企业华沃以来件装配为主,重汽只是尽可能多地为沃尔沃提供零配件。今后一段时间内,各大总成还在沃尔沃。 重汽集团有关人士解释说,重汽的原则是“不背包袱,将项目投资化整为零,分步进行”,所以,1994年签订的协议内容将会有所变动。 据悉,1994年12月12日,瑞典沃尔沃卡车公司来到济南,与重汽初步达成在济南市和潍坊市合资生产适合国内外市场的FL12B卡车、驾驶室和360-420马力的12升发动机的协定,年产能为1.2万~2万台,总部设在济南,合资期为25年,总投资额为30亿元人民币。中方以土地、现金、建筑物形式出资,瑞典方面以设备、现金、专用技术形式出资,双方出资比例各为50%,注册资本之外的贷款部分由沃尔沃公司负责国际贷款。 1994年,双方还商谈了合资企业的各项指标,具体意见是:争取1996年开工建设,1999年投产,投产时国产化率达到50%,并争取尽快达到90%,产品50%出口,50%内销。 业内人士分析说,合资协议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眼前的重汽已不是当年的“汽老总”,沃尔沃变得相对谨慎。从重汽方面来看,虽然合资迫在眉睫,重汽应该集中人力、物力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开发重汽的第四代重型车。否则两年后,重汽将很难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但是,大规模的出资依然能力有限。 资料显示,目前,重汽面临着严重的产品结构问题。虽然重汽在全国重型汽车销量中位居第三,但总的市场份额却只有5%,而5%是个非常脆弱的数字。因为 ,重汽卡车15吨以上市场份额占到42.2%,载重20吨以上的重型汽车销量占全国市场的80.3%,而国内70%以上的重型车集中在8~12吨档次,这一领域,重汽恰好是空白。 另外,重汽正面临着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排名前两位的一汽、东风霸居80%以上的市场份额,短期内不大可能打破。剩下的近20%的份额,重汽还将面临春兰、川汽、陕汽以及福田、江淮等新贵的夹击。董事长马纯济说,争取2002年把5%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7.5%,重汽有信心在16万辆左右的市场份额中占到1万辆。 据悉,为实现产品吨级的向下延伸,重汽确立了4个需要发展的产品平台,即:合资合作生产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重型车平台、斯太尔技术提升后的高档重型车平台、斯太尔基本型重型车平台、斯太尔FL系列中重型车平台。携手沃尔沃公司,重汽意在提升高档重型汽车平台。 重卡市场复苏沃尔沃再起雄心 2001年~2002年,国内重卡市场以50%~60%的速率增长,这也是沃尔沃旧话重提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预测,中国卡车市场的销售量到2010年将达到150万辆,届时将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需求的总和。 据称,沃尔沃尤其倚重中国重型卡车市场,它不仅艳羡这个庞大市场的消化力,而且希望从中国渗透整个东南亚。 2002年4月22日,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范再腾一行来到中国重汽有限公司,详细考察了济南卡车公司党家庄生产基地。 据称,沃尔沃轿车以XC90为突破口,打算5年内在中国的销量达到1万辆,同时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待到重卡项目顺利开工,沃尔沃集团公司要在中国市场大显身手。 据报道,由于亚洲日本市场莫名其妙的下滑以及中国市场有如神助般的快速增长,沃尔沃卡车国际部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市场上。沃尔沃卡车目前已经投资55亿瑞典克郎完成了卡车系列的全部更新。山东项目如果进展顺利,对于大批新产品等待落地的沃尔沃卡车公司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另据报道,由于中型和重型卡车在日本国内的销量已急剧下降,五十铃已携手上汽开拓国内重卡市场。面对竞争对手纷纷布点,作为世界第二大重卡制造商,沃尔沃积极推进中国项目是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