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周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经济建设、商贸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商人的地位。各地官员们碰见“企业家”们,不管是真投资还是假投资,真有钱还是假有钱,几乎无一例外先像“菩萨”一样供起来。 在良好的造神环境和拜金思潮中,牟其中、赖昌星、刘晓庆、杨斌们“成长”起来了。 牟其中因为诈骗锒铛入狱; 赖昌星因为走私亡命天涯; 刘晓庆因为逃税铁窗候审; 杨斌因为做假监视居住。 名噪一时的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李经纬此刻正在往监狱匆匆赶路。 这些人都是我们曾经歌颂的“企业家”。 有人把新中国诞生后的企业家按时间段分为五个类别: 解放后还能做生意、开工厂的,叫“红色资本家”或者“民族资本家”,他们的黄金时期很短,“农业合作化”与“工业国营化”两场同时展开的运动,几乎使“资本家”绝迹; 改革开放前,叱咤风云的只有国营企业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某些“企业家”是典型的“胆子大,没文化”,什么都敢干,人们称他们为“胆大型企业家”;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一批与贪官污吏勾结的“权大,胆大”的“权贵型企业家”登上舞台;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终于看到一批“知识型企业家”崭露头角,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除了敢于在电视台和报纸上烧钱打广告,好像也看不到什么过人之处。 有人于是把希望寄托在新世纪,一批有知识、懂管理、眼光长远、具有全球商业意识的企业家将主宰商场。 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家”堕落? 在我看来,一些明星企业家的堕落,只是我们这个社会、时代,“浮躁”、“虚狂”之风的投影。改革开放20年,社会处于“转型期”,对金钱的崇拜,对名位的崇拜,仍然大有市场。 人们总是想投机取巧: 要发展城市经济,就一窝蜂搞经济开发区; 要发展高科技,“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工业园”就铺天盖地。 足球,一搞联赛,就吹“黑哨”——浮躁; 教育,一搞产业,就高消费——浮躁; 旅游,一到放假,就乱烘烘——浮躁。 还有股市、交通,等等,初衷都不错,一到某些“企业家”们手中就变味。都是“浮躁”心态在作祟。 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我们没有理由幻想,一改革,一放开,就出了大企业家。我们必须端正心态,踏踏实实,亦步亦进,方能成就“百年基业”。 “企业家”的堕落,其实质是“创业精神”的堕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