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区域竞争力比不上以大企业为主的区域,这是许多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的想法。可是近两三年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南海市在经济发展态势上却明显好过不少以大企业为支柱的区域。南海的几大支柱产业———铝型材、建筑陶瓷、纺织、五金、内衣等行业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原因何在?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市委书记邓耀华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是因为南海市近几年来建设了9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给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国际市场舞台上同台竞争的平台和能力。 邓耀华指出,通过纺织、陶瓷、五金、有色金属、农业、制鞋、内衣、家电和玩具等9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的“五个一”工程(一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一个企业信息化推广中心、一个行业电子商务网站、一个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一个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中心),中小企业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享用技术创新的好处,享用国际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服务,这就使中小企业站在了与大企业平等的起跑线上;同时,中小企业可以避免管理层次繁多、决策慢的“大企业病”,并保持着其特有的敏捷状态,这是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而言的比较优势。南海经济近些年来所展现出的活力,正是建立在中小企业活力的基础上的。 共享的创新平台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单个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也很难与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但通过一个共享的平台,中小企业却有可能与最好的技术源对接,大大提升其创新能力。 南海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就是这样共享的创新平台。纺织技术创新中心与东华大学合作、五金技术创新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内衣创新科技中心与香港的TPC公司等合作、家电技术创新中心与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等合作、有色金属技术创新中心与广东省铝型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合作、鞋业创新中心与制鞋工业研究院等合作,可以说,南海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基本上都与本行业技术领先的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挂上了钩,这就为南海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加快技术革新的极好平台。 比如,西樵区的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以来共开发9000多个新产品,市场命中率达80%,产品开发周期由原来的20天至30天缩短到了3天至5天,开发成本下降50%以上。同时,大幅度提高了新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纺织面料单价平均提高了15%至20%。技术创新中心带来的技术源也使西樵一批中小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在创新中心的引导下,一大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相继招聘人才,成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自主开发产品成为市场主流。近几年,西樵纺织业共引进人才1000多人。此外,在今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纺织品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国流行面料展示订货会上,西樵两家企业成为“2000年—2001年秋冬流行面料入围企业"43强之一。 在南海,像上述这种中小企业通过共享创新中心带来的新技术而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例子可说是比比皆是。 共享的信息流和物流平台扩大了市场 中小企业的营销渠道少,市场信息慢,通过建设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直以来,金沙镇的小五金企业大都以接单生产为主,市场及市场信息基本被中间商所垄断,大部分企业营销渠道单一、市场信息滞后。1999年,金沙镇五金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了华南五金交易网。在网站建立之初,当地企业入网、做网页都是免费的,但工作人员费尽了唇舌,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当地企业入了网。但是,先行入网的企业很快就尝到了信息灵通的甜头:一家生产装修用枪钉的企业由于缺乏市场信息,产品长期大量积压,老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入了网,谁知不到一个月,收到了各地大量需求枪钉的信息,原来积压的几十万元的产品销售一空,由长期停工变成日夜加班生产;另一家企业利用网络开展业务后,单是传真费用一项,每月就节省了9000多元。 先行者的“财富效应”很快为华南五金网的发展打开了局面,单是今年头几个月,网站已新增收费会员1000多个,目前已有会员企业250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经网站撮合的每月交易额达2000万元至3000万元,为会员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商机。目前,华南五金网成为了华南地区最大、全国第三大的五金专业电子商务平台。 有了顺畅的信息流,还必须有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才能真正使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此,南海市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在组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同时,一般都会配套组建行业物流配送中心。如金沙镇五金技术创新中心与广东省邮政局现代物流中心合作组建了“南海五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通过接入现代物流中心的185/183物流配送网站,使企业货物配送、资金交割等业务都能通过网络系统快捷、安全地完成,大大降低了供应链和采购链成本,提高了五金行业的经济效益。 共享的信息管理技术提升了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而由于目前流行的企业管理软件大多数是针对大企业设计的,价格高,管理模式也未必适用,因此,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也普遍较低。而南海市通过企业化信息推广中心针对不同的企业推广高、中、低档不同水平的管理软件,起到了全面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良好作用。目前,南海市规模以上企业中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管理的企业已占98%,其中,近100家企业已运用或正开发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以信息化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在南海已蔚然成风。 南海市的中小企业使用了管理软件后取得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节能灯生产企业华星光电实业有限公司是个典型的例子。它在引入ERP系统后,公司供应链管理、财务以及生产成本控制水平全面提升,企业应收帐款下降了40%,库存周转期缩短了30%,订单交货期平均缩短了2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行业形态上来讲,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市场形态容易因重复建设而产生恶性竞争,而南海市行业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与行业内权威的质量监督机构建立检测中心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办法来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这也能起到明显的扶优汰劣的作用,最终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 通过“五个一”工程,南海的中小企业有了很好的技术创新平台,也以较低成本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并得到了与大企业不相上下的优势的信息服务和物流服务,这些因素都使原来“小、散、差”的中小企业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低成本高效率的竞争能力,站在了与大企业平等的起跑线上。 本报记者 邓红辉 通讯员 麦绍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