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欧亚农业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时候是多么的风光,可谓是与其主业花卉业务相对应的一棵股市奇葩。其展示给投资者的远景是高科技及高附加值的农业,确实是相当诱人。在今年初,该公司又成功进行了转板行动,即从创业板转到了香港主板市场。由于后者的上市条件比前者高,这一行动给人们的感觉是欧亚农业正在健康成长。但没想到的是,公司主席杨斌却被内地有关部门宣布有经济问题而被处理。公司高层现在也是走辞大半,基本上处于半瘫痪状态。整个好端端的公司一下子就成了一盘散沙。 形势真让人容易产生这世界变化太快的感觉。为什么这个曾被认为是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内地民营公司会在股市上昙花一现?如果它能把已有的花卉业务做大做强的话,其前景会是相当光明的,至少不会像现在这么快就面临死亡的威胁。但是,事实却与此相去甚远。公司管理层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主业的发展上,而是不务正业,去学人家搞什么房地产,开发“荷兰村”。至今还欠着建筑商、银行及土地被征用的农户的钱未还。在该公司出事后,至少已有两家银行找上门来,要求其归还高达6000万元的债务。 由此看来,该公司当初的上市资料和后来公布的年度报告的可信度及真实性有多大就值得怀疑了。为此,香港交易所还专门向该公司当初上市时的保荐人工商东亚去了质询信。当然,该交易所为了避免自己在该事件中再次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在此事件中一直保持高度关注,曾向公司方面发出了多项质询信,要求就市场上的有关传言及其反常的股价表现进行解释。不过,尽管监管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也避免不了市场风险的出现,因为公司基本面已经出现了无法弥补的漏洞,在这种情况下,可谓回天无术。 欧亚农业出现如此问题,还与其它方面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样,欧亚利用自己的上市地位而轻松获得了大量银行贷款。在有了这些贷款之后,它的日子会比过去更好过,做手脚的空间就更大了,当然,所酝酿的风险也就跟着加大,一旦东窗事发,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不会小。这种资本游戏其实并不新鲜,早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东南亚,这类游戏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可以说已玩到了极致。也正是由于这种扩大资本杠杆作用的资本游戏玩得太过火,才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严重性。 那么,银行为什么不从中吸取教训?为什么还会向其提供大量贷款?其实,银行也有自己的苦衷。现在内地银行手里大量现金找不到出路,风险大的私营企业不愿贷,要贷也只选择那些有一定声誉及名气的所谓的优质客户,结果使为数不多的公司成了银行的集中贷款对象。而这种贷款过度集中的情况事实上是最大的风险所在,因为一旦借款人出现问题,受到影响的将是一系列银行,这是金融风险过度集中的弊端所在。 不管怎么说,欧亚农业的问题主要还是由于自身的“农民气息”太浓造成的,不务正业,空手套白狼,管理层的随意。 欧亚农业事件在香港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对内地私营企业不信任的浪潮。事实上,这也大可不必,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不能以一两家有问题的公司就否定了全部。当然,以此唤起投资者及市场对私营企业质量及风险的关注,并对其进行密切监督是必要的。内地的民营企业未来只会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更大的生命力及更好的市场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