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出现消费速度减缓、甚至负增长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我国需求增速不足所致。国外一些学者则据此怀疑我国经济增长率的真实性。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增速减缓以及近期消费量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据此判定经济增长的快慢则失之片面,同时必须认识到,需求不足并不是能源消费量下降的根本原因。
能源消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一般说来,这部分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另一部分是由管理水平、市场环境、产业结构等因素决定的能源消耗水平,即体制性因素决定的能源消费水平。这部分能源消费可变性较大,是引起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国外学者由能源消费量推算我国经济增长率,其不合理性在于没有注意到甚至忽视了我国体制性因素对能源消费的重要作用。
根据大量数据分析,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量下降,有相当部分源于体制性因素的改善,而不是能源需求不足所致。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外开放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作用。1978年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相关,行情),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持续大幅度上升,2000年我国每吨标煤所创造的GDP比1978年增加6350.8元;1978年~2000年平均为2608元/吨标煤,是1961年~1977年的3.5倍。
第二,产业结构及工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了能源投入产出率。1990年以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1990年以后我国能源消费量的下降,则主要是由于各产业内部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低能耗工业发展及制造业比重上升)。1980年的工业,1吨标煤所创造的增加值为486.83元,到1999年提高到3864.36元。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对能源X低效率的改进。X效率是指企业内部效率,如果能源要素投入变化可以使得某些产品的产出增加而没有其他产品产出的减少,就说明企业内部存在能源X低效率。由于我国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能源X低效率是普遍现象,相当大的能源消耗并不是生产所必须的,而是由能源X低效率造成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提供了一系列有关权利、责任和利益的规则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促进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下,能源消费的下降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并有助于改善环境。因此,扩大需求仍要坚持节约能源的方针。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设之中,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不稳定,能源消费量持续下降或者反弹上升都是可能的。
针对当前能源生产能力过剩的现实,我国能源供需平衡的调节重点应放在煤炭上。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制度对调节能源供需平衡和能源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为主。我国石油消费虽呈上升趋势,但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建立石油储备主要是保障石油安全,对调节能源供需总量平衡的作用有限。
近年来,我国煤炭供应相对过剩,但事故频发。这与煤炭生产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自行调节供给有一定的关系。在煤炭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煤炭企业不能及时退出,从而形成过度竞争,一些企业为了寻求价格优势,尽量减少安全生产的投入;当煤炭需求增长时,煤炭企业又拼命生产,忽视安全工作。因此,短缺和过剩同样是供需关系的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调节煤炭供需关系的手段,除了继续鼓励和支持煤炭出口和关闭非法煤矿外,还应注意增加现有煤炭生产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生产控制能力。如果现有大中型煤矿没有能力扩张以适应未来煤炭需求的增长,关闭的小煤矿就会死灰复燃。
提高大中型煤炭生产企业生产控制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煤炭生产的集中度,让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在煤炭供应方面起主导作用。当前是我国煤炭企业进行重组、扩大生产集中度的一个有利时机,建议有关管理部门要像对待电力工业与石油工业体制改革一样,认真研究煤炭工业产业重组的问题,并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