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做客搜狐参与主编在线活动,刘东华回答了主持人和网友的问题。
主持人刘峻说:刚才谈到《中国企业家》经常会毫不留情揭企业伤疤,但我发现有时候很多媒体在揭一个企业伤疤的时候,《中国企业家》却反其道行之。前不久海尔暴露出很多问题,并因起诉陈毅聪(成一虫)而导致媒体普遍抨击的时候,《中国企业家》反而为海尔进行辩护,能不能请您谈一下为什么这样做? 刘东华说:应该说我们对海尔关注已久,毕竟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我们和海尔有着长期近距离的观察和接触。早在海尔最红最热的那些年,我们恰恰是在那个时候,在大家都追捧的时候,我们在99年曾经发过一篇文章“提醒张瑞敏”,一开始我们的记者起的名字是“忠告张瑞敏”。 刘东华说:当时我们驻美国的记者看到张瑞敏到美国南卡州投资,我们记者在美国呆过多年,知道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有多少种风险,所以非常认真也是非常负责任地写了一篇文章当时叫“忠告张瑞敏”,我觉得“忠告”强烈了一些,应该像朋友提醒他避免他犯不必要的错误。 刘东华说:结果这篇文章引起了张瑞敏非常大的关注。那篇文章出来之后,海尔连续两年在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做了两个专题,就是海尔国际化的进程,尤其在美国投资的状况。而且每次专题篇首提出来《中国企业家》杂志某年某期登了一篇什么文章,我们是怎么做的。 刘东华说:去年我们那篇在大家看来所谓对海尔的正面报道,应该说客观上我们离海尔距离比较近,海尔这么多年来作为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当时我们感觉社会舆论对海尔的发展非常不利,一开始我带着我们的主力记者、执行主编、高级编辑在那儿蹲了一段时间,把我们的很多疑惑提出来。 刘东华说:我们感觉我们的那篇文章还是比较负责任的,而且在我们看来对海尔的很多质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海尔的不了解造成的。同时和海尔本身的这种公关策略也有关系,他们的确不愿意向社会说太多,不愿意把门开得太大。在卷首语里面我也对海尔的公关策略提出我的甚至可以说是批评性的建议。 刘东华说:当时卷首语题目叫“张瑞敏比我们傻吗?”那篇文章的点击率非常高,我感觉海尔的确是在中国很多企业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它都已经做过了,都已经超越了。当然它会有很多风险,企业做得越大风险就越大。但是像对海尔这样的企业像对张瑞敏这样的企业家,我们的确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他们,从积极角度理解和支持他们。 主持人刘峻说:海尔后来与成一虫和解,是不是因为接受了像您这样的媒体朋友的建议,改变了他们的策略? 刘东华说:我们对海尔的意见应该说他们还是能听得进去的。比如我们感觉海尔给自己在社会在消费者中一个形象的定位,海尔是完美的,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也不存在完美的事,不存在完美的企业不存在完美的产品。 刘东华说:如果你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完美的企业,客观上你累死都可能做不到,而且企业越大,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纰漏是正常的,因为你说我是完美的,大家就可以去质疑你,你并不是完美的,你为什么说你是完美的,非常容易把自己置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去年下半年对于海尔不利的倾向,使海尔反思很多。
|